核心提示:“精神领袖”、“体育达人”、 “文艺青年”、 “低调状元” 、“兼职达人” 、“摄影记者”,当这些人汇聚到一个宿舍,那么这个宿舍是“最牛”宿舍吗?四年来,他们从陌生到好兄弟,从团结合作到各个展露才能,从互相鼓励到到共同进步。这个宿舍共有两人考取了研究生,一人在体育场上频频获奖,一人在文艺社团展现才华……
他们来自新疆、山西、内蒙古、北京、哈尔滨、辽宁6个不同地方, 2010年8月26日, 6个小伙子怀着各自的梦想相聚在北京农学院,成为了同学,成为了舍友,成为了兄弟。他们坚信梦想有多高,就可以飞多高。四年来,他们坚持不懈的学习,不断的充实自己,提高自己,努力使自己成为具有新时代特征的大学生。
从陌生人到好兄弟
谈起大一刚入学的时候,每个人都能回忆起几个珍贵的片段。比如,刚见面舍友就帮着一起去城北市场买被褥,路上还不停地介绍着哪家的便宜,他就在这家买的之类的话,买完还硬是给搬回宿舍,帮着安置;一起出去买拖把、洁厕灵等。这个宿舍还喜欢集体活动,在他们4年的记忆当中,一起玩游戏,一起玩篮球,一起去农家院,一起爬松山……最关键的是,如果有一个人因为有事去不了,他们会选择换时间,直到大家可以一起去为止。这就是一个宿舍的包容之处吧。
记得新生入学时,学院组织过迎新晚会,这个宿舍跃跃欲试,选定了陈奕迅的《爱情转移》,打算一展歌喉。对于90后的他们,虽说这首歌听过不止几十遍,但是要合在一起唱,还是有相当的难度,最大的原因在于舍友唱歌跑调,虽然整体合唱听不出来,但是到个人的时候,就露馅了,于是他们除了上课,业余时间都花在了如何让舍友找到调和整体排练当中,一遍又一遍,直到最后彩排。谁也没有料到的是,这个节目被Pass掉了,6个小伙子虽然很遗憾,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深深的友谊却潜移默化地筑起来了。现在,每当谈起这件事情,他们都还能想起当时学歌的情景,还会顺便互相开一下玩笑。
各有所长,各显其“技”
“精神领袖”孙继斌,是班上唯一的班长。从大一一直当到大四,这个高大帅气的男孩,从来都是满脸微笑,处理班级事务,解决班级矛盾,从来都是一种“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姿态,倾听同学心声,是同学心中的“心灵鸡汤”,现在正是毕业的季节,班级同学都在外实习,在学校的很少,以前是开班会通知,现在只能是拿手机一个个打电话或者发短信,各种班级事务他也从来不敢怠慢,生怕因为自己的疏忽,没有将信息传达给到,影响到同学毕业。瞧,正当记者采访的时候,这个家伙收到了系里推荐就业单位的通知,他又开始低头发短信了……
“体育达人”聂建光。这个来自新疆的硬汉,不但有着灵活的大脑,喜欢五子棋、象棋之类的益智游戏,曾获校五子棋比赛第一名外,还有着铁一般的肺,3000障碍赛、5000米长跑,运动会上从来不缺他的身影,这些都让人望而却步。各种体育活比赛,中国、北京、学校级别的证书拿到“手抽筋”。如果说这些属于个人爱好之外,那他最大的特点就是乐于成为你的“私人教练”,游泳、篮球、乒乓球,如果说你之前不善于这些运动,那么,他会把你训练成从不愿意接触再到爱上这项运动。
“文艺青年”邢亦春。高大壮实的体型下,隐藏着一份特有的“文艺范”。艺术特长生、低音提琴九级,货真价实的“高大上”。大一加入校艺术团中的民乐团和话剧团。演出经历丰富, 90分钟以上的大戏出演9次,小剧多次。大三,开始担任麦田戏剧社社长,首次带领社团参加商演。他在校话剧团参演的剧目曾拿下“第四届北京大学生戏剧节优秀展演剧目”,并在中戏北剧场演出。带领戏剧社在校星级社团评比中获得“校三星级社团”称号。除此之外,不但通过CET4,还自学日语,能听懂并会说日常日语,翻译简单书面日语。
“低调状元”王运生。在这个竞争越来越激烈的考研战场上,他却一斩“状元”头衔,以专业课第一的成绩,考取北京农学院植物保护专业硕士研究生。同学惊呼“原来状元就在身边”,但对于同宿舍的人来说,一点都不惊讶。舍友评价“来自豪放的内蒙古,却有着非一般的淡定”。良好的心理素质让他处事不惊,遇事不慌。大学四年,没有风风火火的张扬,但内心的小想法却从来与众不同。他有着属于自己的想法与目标,并且会坚定不移地去实现。
“兼职达人”周雷。作为宿舍里唯一一个北京孩子,舍友给他起了个外号叫“地主”。在舍友的眼中,这个积极向上的北京男孩有着火一般的热情,为舍友讲解北京文化,品尝北京美食,以地主之谊诠释着北京爷们的热情。大学四年,如果说在学业上他没有取得过多么大的辉煌,但是论社会经验,我想没有人能够超越,从大一一开始便积极投入到社会实践中,做过“校园代理”,做过“肯德基”后厨,以自己的辛勤劳动争取生活费,并成为舍友眼中的“大亨”。他说:“这样的生活自己很喜欢,因为这样自己比较踏实,也更能让自己找到生活的目标,他相信自己,终究有一天一定会‘挣大钱’,用自己手中的存款,去干一番大事业”。
“摄影记者”李迎宾,考取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北京高校校报好新闻三等奖”、“优秀摄影记者”,图片曾发表在人民日报上,能照能写,有着敏锐的新闻意识,他是一个经常活跃在校园新闻阵地的全能“校园记者”;“优秀团员”、“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志愿者”、“党员”,他是别人眼中的榜样;饭店打过工、大街上做过活动、做过家教,他是一个自食其力的人;大学生科研项目负责人,并获“校级三等奖”、多次获得校级和专业奖学金。
相互鼓励,不争输赢
“兄弟之间向来都是有什么说什么,从来不硬挣个输赢,大家在一起,相互支持,相互帮助,相互倾听,晚上大家也会卧谈,畅谈理想与人生。宿舍有几副好嗓子,大家在一起K歌,就会感觉生活无限美好”。
考试对于这个宿舍来说,似乎很容易。因为他们从来不单独行动,每次考试之前都是集体学习,谁有问题一起解决,围在一起相互提问,几十张草稿纸上经常写的满满的。他们说这样学习效率很高,尤其是相互提问的环节,谁也可能突然冒出一句:“这是考试内容”,然后其他人就信以为真,真的把它当做考点,埋头记忆。
他们告诉记者,距离毕业还有50天,他们约定将用最后的时间,去帮助舍友完成各自心中遗憾的事,去做想做但是没有时间去做的事情,让大学不留遗憾。记者也在这里祝福他们,愿他们梦想成真,继续续写自己的传奇。
简短的采访,记者仍是意犹未尽,在他们身上,有太多故事,自己手中的笔却难以让人感受到90后青年的那份坚持与独特的个性。大学中能遇到这样一群舍友,那是多么令人羡慕。如今面临毕业,这个宿舍也将解散,他们也将各奔东西,但是他们之间的兄弟之情,将会成为他们每个人心中最宝贵的财富。
采访回声:
“2010年8月26日,当我第一次知道你们的名字的时候,谁能想象,就在今天,我们已经走到了毕业的季节……”
“马上就要毕业了,兄弟们以后一定要出人头地”
“毕业后,常联系”
“有什么需要,随叫随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