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最热时,大家以各种方式乘凉避暑,"浮甘瓜于清泉,沉朱李于寒水",于星斗满天之夜作"感凉会",都是盛夏乐趣。而午后盼风雨欲来,迎大雨滂沱,山晚听轻雷断雨,亦别有一种清凉诗意。
月坠西楼夜影空,透帘穿幕达房栊。
流光堪在珠玑列,为火不生榆柳中。
一一照通黄卷字,轻轻化出绿芜丛。
欲知应候何时节,六月初迎大暑风。
--徐夤《萤》
大暑为六月中,天热到极点。东汉刘熙的《释名》解释,暑是煮,火气在下,骄阳在上,熏蒸其中为湿热,人如在蒸笼之中,气极脏,也就称"龌龊热"。暑最热时,大家以各种方式乘凉避暑,"浮甘瓜于清泉,沉朱李于寒水",于星斗满天之夜作"感凉会",都是盛夏乐趣。而午后盼风雨欲来,迎大雨滂沱,山晚听轻雷断雨,亦别有一种清凉诗意。
大暑三候:腐草为萤;土润溽暑;大雨时行
大暑之日"腐草为萤",古人认为,萤火虫乃腐草所变,萤火虫又名"烛宵"、"耀夜",是大暑迎接立秋的诗意之虫,轻罗小扇扑流萤,萤火虫袅袅神秘在静夜里穿梭时,其实凉爽的秋已经不远了。
后五日"土润溽暑",溽是湿,湿气浓重,蒸郁而令人难耐。
再五日"大雨时行",因湿气积聚而招致大雨滂沱,而大雨时行以退暑,最热时秋即携大雨来临。
伏贴与伏食
伏贴是俯首帖耳面对酷暑的意思。老北京说:"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三种不同面食,其实都是古人"伏日作汤饼辟恶"的具体化,汤饼泛指一切面食。宋朝留下的食谱《膳夫录》中记载,伏日吃绿荷包子,倒是雅致。
避暑诗
宋梅尧臣有《中伏日妙觉寺避暑》诗:"绀宇迎凉日,方床御绤衣。清谈停玉尘,雅曲弄金徽。高树秋声早,长廊暑气微。不须河朔饮,煮茗自忘归。"
河朔饮
三伏之际昼夜酣饮极醉,至于无知,云以避一时之暑,故河朔有"避暑饮"。此典出自三国曹丕的《典论》,叙述刘松与袁绍子弟共饮的典故。河朔,地区名,泛指黄河以北。
六月十五 玩月
农历六月十五,元稹当年有"江树悬金镜,深潭倒玉幢"句,说明一年中除春江花月、中秋桂月之赏,六月十五玩月亦不可略。暑夜树影最重,若泛舟湖上,待酷暑褪尽,以轻风月香度酒,周边睡莲红翠相偎,清芬相拥,岂不美哉?
六月十六 望月诗
农历六月十六,杨万里望月诗:"大都月色好,一岁能几时?人散长是早,月来长是迟。初出如大瓮,才露金半规。不知独何急?下如有人推。忽然脱岭尖,行空安不危。似爱溪水净,下浴青琉璃。明珠径余尺,沉在千顷陂。我欲剌双手,就溪取团晖。白小忽乱跳,碎作万金徽。须臾波痕定,化为水银池。"
六月二十五 祭虫王日
农历六月二十五是北方农民的祭虫王日,也需焚香顶礼,以免虫灾。此时草木疯长,正是虫鸣螽跃时。喓喓草虫,跃跃阜螽,虫类趁秋寒未到,正无顾忌疯狂寻欢滥爱,夜晚到处是偶遇欢鸣之海洋--虫类不需人类那样矜持含蓄,"螽斯羽,诜诜兮。宜尔子孙,振振兮"。到处寻遇,到处子孙满盈。
清热利湿 冬瓜海米汤
大暑饮食以清热化湿为宜,冬瓜利湿,海米补钙。
乌梅酱
《千金月令》记载,六月可以吃乌梅酱止渴。以乌梅捣烂,加蜜适中,调汤微煮饮之。
香薷饮
香薷饮治为夏月乘凉饮冷,外感风寒,内伤暑湿所致的阴暑证。香薷饮是中医有名的方剂,由香薷散演变而来,药味相同,制成散剂叫香薷散,熬成煎剂就是香薷饮。本方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药仅3味:香薷、炒扁豆、姜厚朴。主要功用为祛暑解表,和中化湿。若在暑夏季节,外感于寒,内伤于湿,或受暑热侵袭,常会头重头痛、身热畏寒、食欲不振,或者腹痛吐泻、四肢困乏、精神倦怠。
防治中暑还可服用清暑益气汤。清暑益气汤出自《温热经纬》,以西洋参、石斛、麦冬、黄连、竹叶、荷梗、知母、西瓜翠衣、甘草、粳米等成药,具有清暑益气、养阴生津之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