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检索 学校首页 投稿

走一线 “动感”课堂——走进北京农学院

时间:2014-04-02 作者: 来源:宣传部 学生记者 李迎宾/摄影 浏览:

什么样的课堂才能称得上“有趣”?在北京农学院,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是:动起来。

  养养花、种种树、遛遛狗、喂喂牛,这种古代文人墨客在无数诗词歌赋里吟诵向往的田园风光,对北京农学院学生而言不再是理想,而是鲜活的每一天。

“走”着也能上堂课

 

  在北京农学院校园里走一圈儿,你或许会发现一点不同:无论是迎春、玉兰、法国梧桐等常见的植物,还是一些鲜为人知的植物,身上都没有挂着介绍身份的“小蓝牌”。这是为什么呢?如果上一节植物科学学院的课,你就会知道其中的原因了。

  “我们会‘走’着上课。”植物科学学院学生李迎宾揭开了谜底。原来,他们的课堂不只是坐在教室里听讲,老师还会经常带着他们在校园里边走边上课。见到一种植物,老师便停下来讲解它的名称、属性和特征,学生随走随学。除了学习,考试也能“走”着进行。考到相关知识点时,老师带着学生绕着校园走一圈,随手一指某种植物,如果学生回答不出它的名字、生长习性、分布地区等问题的话,可就要被扣分了。

  “走”着上课不只是植物学院特有,动物学院学生照样可以在“走”中学。动物学院兽医系学生李贺竹从大二开始就和一位同学从学院“认领”了一只名犬,每天课余时间都要带着它在校园里溜一圈,负责照料它的日常饮食,并将数据记录下来。在这样的活动中,他们不但和小动物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还让课本上学到的知识“活”了起来。

  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的课堂还“走”进了葡萄种植园和红酒厂。从正确采摘和选择原料葡萄,到红酒酿造流程,再到红酒的品鉴,老师现场讲授、指导,学生亲身参与实践,自然就兴趣盎然。

  在果树专业研一生刘伟眼里,走动的课堂就是一部“四季曲”。“每到春天,我们会到田里去种土豆,土豆要种到垄上而不是沟里;夏天会去剪葡萄,先剪哪枝后剪哪枝是个大学问;秋天是最忙的季节,各种果树育种的效果都会在这时显现出来,也是我们做研究的好机会……”这样的课堂,她至今印象深刻。

  学院招办主任张喜春介绍,在学校的科技园(农场),每年有6000人次来上实践课程,平均每天有20名学生在这里上实践课程。园区内的大田作物区、果树种植区、设施种植区、园林树木区、园林花卉区、生态养殖区、农产品加工区、食用菌示范区、再生能源示范区可供学校各个专业开展现场实践教学,老师们都喜欢将课堂从教室搬到科技园,在田间地头、在加工车间里上一堂生动的现场教学课。在这里,24个专业的学生都可以参与到相关专业的实践与实习中。

  走进大山采集标本、走入田间播种施肥、走到果园剪枝除虫……在北京农学院,这些生动的课堂,学生们上得有滋有味。

 

一“推”一“拉”出人才

 

  不少人印象里的农学,“不就是种地吗,这还用学?”可事实上,现代的农学毕业生早就不再是养养花、种种地这么简单,不仅要能栽培、能嫁接,而且要是能研究、能设计的“多面手”。

  “作为市属农业高等院校,北京农学院的人才培养定位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现代农业人才。”张喜春说,“与其他专业相比,农学类专业更需要多动手、多实践。为此,学校拟定了‘本科生实习实践三部曲’,把学生推到实操岗位上去:第一步是在北农科技园学习实践课程,第二步是到北农科技园的入园企业中实习,第三步是到校外企业、单位实习。”经过这三个阶段的锻炼,“只会说不会干”的现象一去不复返了。学校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保持在96%以上,研究生就业率保持在100%。

  推力有了,学校还准备着再拉学生一把,“卓越园艺师”和“卓越兽医师”的方案筹备就这样摆上了日程表。从今年起,植物科学和动物科学两个专业将启动“卓越人才培养计划”,让学生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想要卓越,其实得吃苦。植物保护专业大三生李银鸽说,培养植物、修剪枝桠听上去很好玩,可有时候也要有能吃苦的精神。夏天室外30多度的高温,大棚里更是近40度。由于研究的是“生病”的蔬菜,到处都弥漫着腐烂的菜叶味儿,可即便在这样的环境里,还是要做实验、采标本。而挖出地底下的害虫,对于胆小的女生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照顾生病的猫狗看似很容易,但有时动物不配合,没有耐心和爱心很难做好。“要像照顾自己的孩子一样照顾它们。”农学院宠物医院的贾大夫说。

  想要卓越,最重要是热爱。植物科学系主任董清华说,“卓越园林师”从入学的大一新生中选拔,学生自愿报名,学校考核认定。最终培养出全才的园艺师,懂植物转基因,会营养诊断,能防治能作业。农学院副院长李焕荣介绍,由于兽医系是五年学制,从大二生中选拔,也是自愿原则,卓越班的学生5个学年中的最后1年将全部进企业参加实习。

  无论是卓越园林师还是卓越兽医师,在这几年中都要经过层层筛选,从大三开始,学生每学期结束都要接受不同实操项目的考评,有些考评标准还会参考社会上考资格证的要求,不合格的学生会被淘汰出局,从而确保最终培养出的都是“用得上”的人才。“如果不是真心喜欢,恐怕很难坚持下来。”李焕荣说。

 

让“变”成为习惯

 

  2013年新学年一开学,生物工程专业学生沈圆圆发现,生物仪器分析课上,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多了:比如这堂课老师布置了一个选题,下堂课学生就要分成小组讨论;有时针对一个知识点,老师还会让她和同学上台讲解。

  原来,学校的教学方案有了新改革:学校从每个专业的课程中挑选出一门“骨干”课程作为试点,要求老师“互动式”教学。要做到“互动”,每堂课老师与学生互动的时间不能低于30%。于是,在课堂上老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点评、让学生写课程论文并讲解、让学生上台讲解知识点、针对某一问题展开小组讨论、课堂小测验等五花八门的互动环节就走进了课堂。

  经过一个学期的试验,学生和老师都有了别样的收获:学生从“被动学习”变成了“主动学习”,因为如果课前不预习,上课没准儿会回答不上来问题;而老师要做的备课内容更丰富了,因为如果准备不充分,万一在课堂上被学生“考”倒可就“糗”了。虽然“压力”大了,可教学双方的学习动力也更大了。下一步,这种“互动式”的教学会在更多的课堂中铺开实行。

  “变”是北京农学院的一个传统,本科培养方案每隔两三年就会有个新变化。

 

  变化的趋势是什么?

  张喜春说,“变”的目的就是迎合国家和社会的人才需要,培养更符合市场需求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2011年,学生必修课学分从220多分降到170多分,这170多个学分中,实践类的学分几乎占到三分之一。

  学校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上个月刚刚出台的“创业六条”更是将实践教学与创业挂上了钩。学生创业时间可以作为参加实践教育的时间,并计入实践学分。学校免费为创业学生提供2年的办公用房,凡到科技园创业的每个企业都能获得不高于5万元的配套资金。与此同时,学校要求学生创业项目都要配备专业教师,一批有着资深经历和创业经验的教师将成为学生自主创业的引路人。

  这一政策出台后仅半个多月,就已有近百个创业团队申请入园,涉及近500名学生。学生的创业项目多数与专业紧密相关:比如,食品安全专业学生以食品安全快速检测为内容开创公司;园艺专业和植物保护专业学生多是观光农业和有机农产品类的开发;社工专业学生结合专业特色希望创办心理咨询公司;动物医学专业学生开宠物医院、宠物店的居多。申请的创业项目涵盖现代农业、营养咨询、信息技术、文化传媒、电子商务、有机种植、生产加工、科技研发等。让学生将学习成果转化出来,投放市场,是北京农学院下一步的改革新目标。

 

相关新闻

 

新生入学够条件可转专业

  张喜春说,学校每年约招收1500名本科生和400名专科生,在京投放招生计划近千人。学校也会接收部分二志愿高分考生,去年全校二志愿共招收80名理科专业考生,文科专业100%一志愿录取。

  今年起,风景园林将单独作为一个专业招生,而不再是一个专业方向。从往年招生情况看,动物医学、风景园林、食品质量与安全、会计、林学专业是报考热门。考生要依据个人喜好,参考往年录取分数线填报志愿。

  以往,学生想转专业要等入学一年后,根据大一学分成绩申请,同时设置5%的转专业名额限制。从今年起,学校大一新生一入学,在一周之内如果满足对方专业的条件,提出申请后就可转专业学习。转入专业会按照申请学生的高考成绩接收。文理科专业不能互转,但理科专业学生可转入文理兼招专业。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