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温才妃
北京农学院的大棚深处,一朵朵小蘑菇正在“淋浴”。它们有的还是尚未成形的菌棒,有的已经撑起“小伞”。在这里,它们被一群人守护着,他们说自己是——
张丽萍摄
“这几棵再浇点水。”北京农学院生物工程系主任张国庆一边讲解,一边指导着学生给蘑菇浇水。
一年前,大棚还没安电灯,晚上浇水总要借助一束手电光。光照之处,蘑菇茂盛,仿佛黑暗中的一片森林宝藏。
张国庆和他的蘑菇社社员就是这片宝藏的守望者,看着它们从菌棒开成“小伞”,带着种蘑菇的技术从农学院走向京郊……
第二课堂“养料”多
儿歌《采蘑菇的小姑娘》中,小姑娘要走遍森林和山冈,才能采到最多、最大的蘑菇。而在北京农学院,要想采到个头儿最大、品质最上乘的蘑菇,只要加入蘑菇社学习相关种植技术就可以实现。
在蘑菇社的大棚内,金针菇、姬菇、杏鲍菇、平菇、木耳等菌种正在一个个约20厘米口径的菌袋里努力生长。“蘑菇长出来之后,就让社员们自行采摘。有人还把自己亲手种的蘑菇带回新疆老家,给爸妈品尝。”张国庆说。
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的张国庆,读博士期间追随导师专攻食用菌方向,师徒二人分别是北京市食用菌协会的名誉理事长和监事。2010年,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准备筹建科技社团,张国庆与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赵晓萌一拍即合,当即成立了蘑菇社。
赵晓萌表示,一方面,农口高校的学生多来自农村,如果让他们学习一门技术,将来可以带领农民致富;另一方面,生物工程是以理论讲解为主,只有让学生们觉得所学的知识有用,才能让他们学得不枯燥。“相当于用第二课堂的知识丰富了第一课堂。”
在老师眼中,蘑菇社副社长、生物工程专业2011级学生张钊是一个挺“淘”的学生,但他却对种蘑菇情有独钟。去年,蘑菇社全体社员都种了灵芝,收获时送给学院老师人手一盆,张钊种的灵芝独占鳌头。
当然,教训也能让学生学会成长。上一届蘑菇社社员开发了灵芝提纯的果冻,成为蘑菇社的“活动名片”之一。去年招生开放日,搞开发的师姐外出,委托同学帮忙制作灵芝果冻。同学一不留心把果冻中0.1%琼脂加成1%。制作好的果冻,发给了校长、教师们试吃,被学微生物的校长一口尝出问题所在。
这个时候,蘑菇社成员突然理解了张老师课上严厉、课下随和的反差。“一个小数点就可以使结果差之千里,张老师课上严厉实际上就怕学生课下不严谨。”蘑菇社社长、生物技术专业2011级学生王寿南说。
服务型社团学以致用
赵晓萌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蘑菇社不是一个单一的学生社团,在“双百对接”“红色1+1”等活动中还承担着服务京郊的任务。京郊的不老屯、营坊、茂陵等地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
2012年,张国庆受团市委委派到密云县不老屯指导食用菌栽培。当地老乡看来的是一位小伙子,加之前一年当地栗蘑收入不理想,一开始有一定抵触情绪,没有严格按照张国庆的指导去做,仅拿出几畦来试验种植。过了一段时间,老乡按照自己方式种出的蘑菇因浇水不当长成“菜花”状,而试验畦里的蘑菇却长势良好。这时候老乡才对这位来自大山外的大学教师另眼相看,言听计从。之后,张国庆每次带学生过去,老乡见到他都亲热地打招呼。
最近一次社会实践,蘑菇社20多名社员去了昌平区南邵镇。当他们到达去年的“栗蘑状元”家时,发现栗蘑已长出菌孔、竹荪缩成了一团小球,细问之下才知道控水设备已损坏了一周。“老师当下作了指导,临走前还送给农民专业技术手册,回来之后还组织我们编写《图解林下香菇栽培技术》。”王寿南回忆。
王寿南告诉记者,从前自己学理论知识觉得生涩难懂、与实际脱离,可是通过社会实践,他明白了学有所用的意义。
社会实践在活跃学生的同时,也激发了青年教师的能量。据赵晓萌介绍,在同一年纪的教师中,张国庆获得培养学生的荣誉最多,他所带的班级也获得了北京市优秀班集体。
当然,获得荣誉并不是教师世家出身的张国庆的初衷。“我的私心是,如果我带的学生比其他人的优秀,我将会很有成就感,甚至比多发文章、多得奖更高兴。”
把科技融合到创业中
电子游戏中,玛丽兄弟“吃”了蘑菇会迅速长大。那么,学生们种蘑菇、收蘑菇又会发生什么神奇的“反应”呢?
“大学生创业要跟农民有所区别,要把科技融合到创业的理念和产品中去。”事实上,张国庆常勉励在京当村官的前两届社长,一定要把科学种植的技术传授给当地农民。而随着“京校十条”鼓励高校教师创业政策的出台,他带领着蘑菇社把视野投向了中小学手工课和亲子互动平台。
一次,张国庆提到白领盆栽,无意中启发了蘑菇社副社长、生物技术专业2011级学生王莹手工DIY菌袋的思路。“如果在中小学手工课上,一张图纸经过中小学生简单剪裁,DIY成‘大蘑菇’‘涂鸦风车’等可供发挥创意的菌袋,里头再种上自己亲手栽种的小蘑菇,相信会有很多孩子喜爱。”王莹说。
张国庆补充道,中小学手工课的成规模性使其不同于白领的零散购买。更重要的是,蘑菇社还有食用菌种植的技术支持。因此,开发这块市场,对于他们正合适。
菌种场搞菌种,菇农种蘑菇,饭馆忙餐饮,这启发了张国庆建一座蘑菇采摘、烹调、娱乐的亲子园,供白领家庭周末休闲。实际上,北农科技园的食用菌生产车间,已经初步满足了参观、餐饮一体化的需求。但因为位于郊区,无人组织也成为一大问题。“学生们在庙会上打工一天挣150元钱,如果在亲子园里做导游,一边玩一边学一边挣钱,可能会收获更多。”张国庆说。
据介绍,蘑菇社已获得了5万元启动资金,同时学校会配套一定的天使投资。北农科技园为其提供了办公产地,学校在平台上支持蘑菇社的创业构想。同时,蘑菇社准备设计一些产品,包括食用菌主题卡通、食用菌生加工等等,吸引企业的加入。
结束采访前,记者让学生们用一句话评价张老师。学生张钊的回答有些出人意料:“我眼中的张老师很时尚,我不懂的网络新词儿他都懂。”
张国庆却有着“不时尚不行”的理由——他原本不上人人网,可为了了解学生们的心理问题、平日需求,在人人网、微信、飞信上都有账号。“逛得久了自然熟悉网络词汇,思想也才能紧跟时代。”
《中国科学报》 (2014-03-13第8版 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