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检索 学校首页 投稿

【中国教育报】调整传统农科专业 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北京农学院培养都市型现代农业特色人才纪实

时间:2013-05-17 作者:中国教育报 来源:农学院 浏览:

作为一所北京市属高等农业院校,近年来,北京农学院针对北京由传统农业向都市型农业转变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明确了人才培养导向和定位,构建了体现都市型现代农业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形成了资源共享、合作共赢的多元化人才培养机制,为首都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培养了大批特色人才。“作为一所北京市属高等农林院校,服务首都‘三农’是我们的使命。”北京农学院校长王慧敏说:“我们的目标就是准确把握首都城市功能定位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培养适应都市型现代农业产业发展需求的特色人才,为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强化需求导向 明确人才定位

“人才培养是大学的主要功能和使命,但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却是每所高校必须思索的命题。”校长王慧敏说。紧密围绕区域和行业需求变化,通过六次全校范围的教育观念大讨论,学校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都市型现代农业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层次定位上区别于在京央属农林大学,农业内涵上有别于其他地方农林院校。

在校长王慧敏看来,北京在实现“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战略构想和建设世界城市的进程中,加快建设公益功能为主、兼顾经济功能的都市型农业具有重要意义,而培养大批适用于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快速发展的人才则是关键。“北京的特殊地位和都市农业的功能定位,要求作为市属农林本科院校的北京农学院紧密结合社会经济发展实际,结合自身特点,不断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更多更好地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学校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及时调整人才培养定位,明确了“立足首都、服务三农、辐射全国”的办学定位和都市农业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使服务区域和行业需求的人才培养理念深入人心,成为引领新时期办学的指导思想。

围绕都市农业 调整传统专业

“学校主动调整了专业结构和内涵,使之更加适应都市农业产业发展和功能定位。”据王慧敏介绍,面对北京高等教育率先步入大众化阶段和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对招生、人才培养和就业形势的挑战,北京农学院审时度势,迅速作出了改变:改造传统农科专业,增设都市农业特色新专业。学校首先将传统的农学、园艺等专业改造为以种业生产、设施栽培、观光休闲为核心的都市型植物生产类专业;将畜牧、兽医专业改造为以小动物为主的动物科学、动物医学专业。同时,增设食品质量与安全、农业资源与环境、会展经济与管理、种子科学与工程等彰显和拓展都市农业复合功能的新专业。

学校现有“小而精,有特色”的以都市农业特色为主线的31个本科专业,其中3个为国家级特色建设专业、6个为北京市级特色建设专业。都市农业专业群建设思路与体系被6所都市型农业院校借鉴,园艺、动物医学等专业鲜明的都市农业特色,在全国农业院校中具有较强的影响力,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和辐射作用。

强化实践教学 提升学生能力

“我们要不断思考,四年之后,学生‘能’干什么?”王慧敏说,“一定要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到企业接受锻炼,与社会对接。提升学生理论密切联系实际,解决都市现代农业发展关键问题的能力。”

依据人才需求和专业变化,学校三次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学校推行了强化实践能力培养的“3+1”(3年优化的理论教学+1年实践教学)培养方案和“2+X”(每学年两个长学期+X个活动小学期)的学期制,并在2012年正式启动“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着力培养服务现代农林建设的高水平、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学校积极调动、整合社会各方面资源,开展校外合作,与大型涉农企业、研究院、兄弟高校等单位开展合作,实现资源共享,搭建了校外实践教学平台,并聘请基地高级技术人员作为学生实践教学兼职指导教师,共同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复合型农科人才。目前学校挂牌的校外实践基地154个,北京市昌平区农业服务中心等3个被评为市级优秀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学校还统筹校内资源,努力打造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学校以亭自庄农场、怀柔林场等为基础,建成了教学实习园、科研试验园、科技推广示范园等12000多亩的校内实践教学基地。以校内外教学实践基地为依托的实验实践教学平台和充足优良的实验实践教师队伍,构建了学校立体化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将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落到了实处。

多方资源共享 合作共育人才

近年来,在贴近行业、服务区域,服务首都城乡经济一体化,推进学校内涵式发展的过程中,学校一直注重校内外协同创新。“协同创新是解决高校内部体制机制局限性的有效途径。”校长王慧敏认为,协同创新的意义不仅体现在科研、社会服务领域,在人才培养领域也同样重要。

学校围绕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加强校校、校政、校企、国际合作,建立了校内外、国内外联合培养机制。学校与中国农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等在京央属高校联合,共建共享实验实践资源,打通共用实践教学师资,为强化学生实践能力提供了充足的实践教学平台和师资保证;与北京市三委两局(市教委、市科委、市农委和农业局、园林局)及区县政府、对口部门开展校政联合,争取政策、人才、项目、资金等方面获取支持,拓展办学资源;与英国哈珀·亚当斯大学学院、澳大利亚伊迪斯科文大学开展“3+1”合作办学,获得社会、学生和家长的高度认可。

立体化多层次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和资源共享的多元化合作育人机制,使都市型特色人才培养工作有了实实在在的抓手,从而将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落到了实处,学校培养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取得显著成效。近三年来,学生在科技、文艺、体育等各类竞赛中获得北京市级(省部级)以上奖励300余项,其中一等奖50余项,并首次获得了全国冠军。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6%以上,研究生就业率保持在100%2010年北京农学院就业中心被评为首批北京地区高校示范性就业中心。大批学生广泛深入基层一线,在北京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等领域已成为重要的骨干力量,得到了北京市各级政府和用人单位的好评。学校的大学生“村官”培养工作也得到了中央及北京市领导的充分肯定。国家领导人曾批示:“北京农学院培养‘村官’的经验很好,为新农村建设输送了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