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青君:把食用菌技术带到田间地头
■本报通讯员 曹利娟
按照约定的采访时间来到北京农学院副教授蔬菜研究专家陈青君的办公室时,她正在QQ上和从事菌种研究的专家交谈,忙得不可开交。这些年,陈青君坚持走在推广食用菌技术等农村实用技术的道路上,“让农业科技从实验室一直走到田间地头上去”是她的一大心愿。
了解一线人员的想法很重要
2011年,陈青君深入基层调研20余天,完成了北京市草腐型食用菌产业现状调查,制定出未来5年的工作计划。2012年,她在密云、通州、平谷等地建立了3个试验示范点,筛选利用本地原料的双孢菇培养料配方,优选适合于北京地区的设施菇房结构,建立反季节双孢菇生产示范基地。
在试验示范点,陈青君要求研究生蹲点,自己也坚持到基地做实验。在基地,她与菇农技术员总有聊不完的话题,她说:“基层干部和技术人员是产业发展的一线人员,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想法非常重要,产业的技术和制度创新离不开他们。”
当生产中遇到难题时,她总是反复查询资料,与同行探讨、交流经验,努力把实验做到完美。“希望通过反季节双孢菇种植及配方生产试验示范,使双孢菇反季节高产高效技术能快速应用推广。”
陈青君尝试与企业合作建造适合于北京的双孢菇菇房,从反季节设施结构、节能、省力化方面开展双孢菇可持续、终年生产研究,探索出北京地区双孢菇工厂化发展的道路。她不仅建立了具有北京特色的工厂化双孢菇栽培示范基地,还探索出一整套集中堆料、分散出菇的双孢菇产业运作模式。
2012年10月,陈青君在总结北京地区反季节双孢菇高产高效生产经验的同时,建立了北京双孢菇产业技术联盟。她把传统产业与现代设备设施相结合,达到一年四季提供产品的效果。
每次下乡她都被村民团团围住
多年来,陈青君的足迹遍布昌平、密云、延庆、平谷等区县,每年下乡指导培训农民60次以上,累计培训人数达千余人次。每次下乡,她都会被村民们团团围住,向她咨询林地和设施食用菌的种植技术。
正是在这样面对面的交流、指导过程中,陈青君向郊区村民开展了大量的草腐型食用菌高效栽培技术培训和推广工作,以及双孢菇设施反季节高产高效关键栽培技术的示范与技术培训。她还指导综合试验站和农民田间学校工作站开展技术示范与推广,开展新技术、新品种、新产品参与式培训,推进整村科技成果转化,带动周边村镇技术进步。
不仅如此,陈青君还示范推广了优良配方和优质堆料发酵技术,与课题组共同示范推广优质抗热生菜品种近万亩,经济效益显著。
为了更好地为农民服务,陈青君还建立了一个QQ群,让北京市从事食用菌研究与生产的专家、合作社、企业随时随地讨论交流。目前,技术联盟成功通过QQ群使产业技术得到了快速的交流与推广。而陈青君只是说:“这些都是自己该做的。”
带领研究生下乡搞研究
陈青君率领科研团队和研究生参与了北京市食用菌科普文化馆建设,她还支持帮助顺义林业局、海淀上庄、通州儒林制定林地蘑菇采摘观光种植规划和具体技术指导。
在近十年京郊野生菌资源调查的基础上,她编著出版了《北京野生大型真菌图册》。依据资源调查结果,她积极推广山区林地猪苓仿野生种植,编写技术手册,并具体指导了延庆四海、平谷镇罗营等山区群众开发种植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极高的野生猪苓。目前已推广近千亩,为山区沟域发展开创了一条致富新路。
2007年,在北京农学院与延庆“1+1+X”的活动中,陈青君与延庆四海种植业合作社建立了长期的技术支持与合作。6年过去了,这个合作社已经从起初的负债经营,到现在的年有盈余近百万,还被评为2011年北京市“十佳合作社”,连续几年接待农学院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实习实验。
每次下乡,陈青君都会带着自己的研究生一起取样品,做实验,在当地学习。他们从不叫苦叫累,一门心思扎在研究中。陈青君说:“我希望我的学生们能把课题与实际相结合,了解生产实际,解决实际问题,这样才能有所收获。”
《中国科学报》 (2013-03-28 第6版 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