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检索 学校首页 投稿

【高等农业教育】创新“3 +1”人才培养模式,强化都市农业人才实践能力

时间:2013-03-18 作者:王慧敏 范双喜 沈文华 来源:农学院 浏览:
 

 

创新“3 +1”人才培养模式,强化都市农业人才实践能力

王慧敏,范双喜,沈文华

( 北京农学院,北京 102206)

摘要:3 +1”人才培养模式,是北京农学院适应农业生产实践特点,强化农业高校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都市农业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改革举措。其内涵是以“卓越农艺师”、“卓越兽医师”培养计划为载体,整体优化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将学生全程、多角度、多方位置身于都市现代农业产业链中实践锻炼,促使其主动适应社会,有效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关键词:3 +1”;培养模式;都市农业;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42. 0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002-1981( 2012) 10-0003-03

北京农学院积极适应首都建设世界城市和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需要,以培养综合素质高、知识结构合理、实践能力强,懂生产、有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应用型复合型专业技术和经营管理人才为目标,遵循高等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规律,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构建了与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3 +1”人才培养模式,在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都市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实际问题能力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构建“3 +1”人才培养模式的背景与依据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指导下,为实现特定培养目标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结构状态和运行机制,其内涵就是为学生构建先进合理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为实现这种结构而采用的方式,包括具体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培养方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从根本上讲,就是提高人才培养对社会的适应程度,提高人才培养与培养目标的符合程度。随着国家与区域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才需求会不断变化,必然要求人才培养模式作出相应调整。因此,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过程,就是变不适应为适应,变不协调为协调,是主动适应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变革过程。“3 + 1”人才培养模式,是北京农学院遵循高等农林教育发展规律,积极适应首都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对应用型复合型人才需要,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一次大胆尝试。其基本要求是,用3年时间完成基础知识、专业理论的课堂教学及相应实验实践等教学环节的学习,相对集中 1 年时间走出校门,在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和各人才需求单位,进行实践训练,以检验和强化学生运用综合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缩短社会适应期,提高学生主动择业与就业能力。“3 +1”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特点是以专业能力培养为起点,以综合素质提高为根本,在优化课程知识体系的基础上,以“卓越农艺师”、“卓越兽医师”培养等为载体,加强实践教学和注重实效的能力培养,从而更加贴近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人才需求。

() 是农业生产实践特点所需

农业是依托土地资源,通过促进动植物生长过程生产食品及工业原料的产业。农产品的生命特征、农业生产的季节特征、农业劳动者对土地的依赖特征,决定了农业生产实践有别于其他行业或产业实践。单一、断续的实验实践环节虽能以较低的成本和较少的时间完成对动植物生命过程的了解,却不能替代对现实农业生态环境中生命体变化特征的实际观察与诊断,要真正熟悉和掌握农业生产各环节,须遵循其生长发育的客观规律性,而农业生产多以年为周期,且随着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生产类型多、复种指数高,相对集中时间实训实践十分重要。如“植物医生”、“动物医生”等与“医学医生”的学习过程具有相似性,每一生长环节,诊断手段、治疗过程、康复方式,都需要与生产实践紧密联系,这就决定了农林人才培养过程也应与现代医学类似,须强调全科性、全环节性的教学实践安排。

() 是农业高校强化实践能力的要求所需

现代农业生产需要大批高素质的农业科技人员,作为未来农业的专业科技工作者和经营管理者,要想当“先生”,须先当“学生”,这就要求农科学生必须坚持深入农村、深入田间地头、深入生产一线,才能熟悉第一手资料,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金钥匙”。但现在不少高校因学时限制、资金制约、实践条件、就业压力等影响,实践环节减少、毕业实习缩水,最后1年学生基本“自主安排”,实验实践能力培养难以保证。

() 是北京都市农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所需

都市型现代农业是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形成的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全新农业发展形态,除了具有满足都市居民食品需求为主的生产与经济功能之外,还具有生态、休闲、观光、文化、教育等多种功能。特别是北京的都市型现代农业,既有一般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特点,又与首都功能定位紧密契合,具有自身的特色。其以籽种农业、设施农业、精品农业、加工农业、创汇农业、休闲农业等高效农业为载体,将农业的生产、生活、生态等功能结合于一体,用高新技术与现代管理方法改造传统农业而充分展现其示范功能。因此,要培养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所需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需要学生掌握更多的交叉知识和实践技能,特别是融会贯通的实践应用能力,“3 +1”人才培养模式从教学时间、实践环节、教师支撑等方面提供了可能和保证。

二、创新“3 +1”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 围绕目标,整体优化

3 +1”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是通过优化课程体系和强化实验实践教学,使之合理匹配,有机融合,改变原有不适应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其特点是始终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在这一培养模式中,一是突出都市型现代农业的专业特色,根据专业培养目标构建专业知识体系,与之相适应,优化课程知识与教育教学测评体系。二是以各类各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载体,以都市现代农业产业链为主线,精心设置综合性、设计性及自主创新性实验,构建科学合理、注重实效的实践教学体系。三是加大北京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力度,整合优势资源,搭建政产学研推一体化的实践教学硬件平台,为“3+ 1”人才培养模式中“1”这一重要环节的实施提供保障。通过课程体系整体优化和突出都市现代农业实验实践教学体系的有机融合,着力培养培养“懂生产、有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应用型复合型专业技术和经营管理人才。

() 改革教学内容,做精“3 +1”中之“3

3 +1”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难点是精简优化课堂教学,方法是改革教学内容。首先,根据专业培养目标,构建课程体系,加强课程间知识衔接,体现课程设置的先进性、层次性、系统性和实效性。其次,以主干课程为核心,构建合理的课程结构框架,并通过系列、模块课程的有机重组与整合。搭建学生个性化需求的课程平台,实施模块教学,为学生提供更多跨学科、跨专业课程模块,以扩大学生都市现代农业综合知识学习和自主学习的选择空间。同时,克服片面强调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系统性、完整性,调整原有教学体系中重复、滞后的课程和知识内容。精简、压缩课堂教学,突出教学重点,精炼教学内容。加强对课程知识点、重点、难点和学习绩效考核的研究与改革,做到减课不减效,使学生收获落到实处。第三,改革实验实践内容与环节,将原来以专业课程实验教学为单位、结构松散型的教学实验室整合为 9 个以专业群为基础的实验教学中心,系统梳理实验与实习内容,调整各种类型实践教学活动安排,使实践教学在时间、内容与生产季节性上有了更为合理的衔接与安排。通过 3 年分环节的实验实训,使学生系统掌握基本技能与实际操作能力,为最后 1 年走出校门,进行综合性、适应性实践,奠定坚实的基础。

() 强化实践应用,做足“3 +1”中之“1

3 +1”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重点与创新点是相对集中1年时间,使学生走出校门,全程、多角度、多方位置身于都市现代农业产业链的实践中,尽快适应社会,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首先,以“卓越农艺师”,“卓越兽医师”培养等为载体,按照目标、规格要求,精心设计全程指标,细化实践操作,严格过程控制,逐项绩效考评。其次,积极挖掘北京优质社会教育资源,开门开放合作办学,建立了以首农集团等4 个北京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为先导,82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为支撑的长期合作、稳定高效的人才培养基地,为实施“3+1”中之“1”提供了硬件保证。第三,组建一支具有丰富实践能力的师资队伍,是实施“卓越现代都市农林人才”计划的人才保证。该队伍由两部分成员构成: 一是科学设置农业推广教授岗位,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岗位明确,特色鲜明的原则,建设一支年富力强,知识结构合理,既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又能深入一线,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推广教授队伍,除从事农业科技推广与服务外,需利用自身和工作优m,重点主持承担各级各类校内外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和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工作。二是依托各级各类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出台《北京农学院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聘任指导教师实施细则》,聘任 100 余名具有相应专业知识、技术水平、管理经验和实践指导能力的企业“双师型”兼职指导教师,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第四,依据农科教学规律、专业特点等,灵活设置运用“2 + x”活动学期制,科学安排符合季节性、连续性、特殊性的实践教学活动,在时间上确保实践教学足时到位,实训效果突出。

三、创新“3 +1”人才培养模式的成

() 以校外基地为效果检验端,搭建了“1234 +X”实践教学链条

学校以“1 园”( 北京市大学科技园) 、“2 院”( 北京都市农业研究院、首都农产品安全产业技术研究院) 、“3 个中心”( 北京市级植物生产类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动物类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都市农业食品安全与食品加工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4 大基地”( 首农集团、北京昌平农业服务中心、北京百花山国家级自然风景保护区、北京红叶葡萄酒有限公司) 为主要依托的综合实践教学基地,并以此为先导,梳理、完善了具有良好实践教学条件、长期承担合作培养人才工作,覆盖了北京籽种、设施、精品、加工、创汇、休闲等高效农业业态,兼具生态、休闲、观光、文化、教育等都市型现代农业复合功能的 82 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为实施“3 +1”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学生参加实践教学的终端保证,使学生由单一、初级、适应性实践,逐步升级到提高综合应用实践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平台。

() 科学修订并实施了以强化实践教学为核心的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

3 +1”人才培养模式中对“1”的深入研究和重点突破,改变了以往实践教学只差一公里,只能触摸实际生产的被动局面,使学生真正将课堂所学,平时所练,在校外人才培养基地的综合实践中得以应用和检验。以“3 +1”中“1”为重点,反向设计课程体系,使理论教学与实践能力培养协调有序、整体优化,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真正使学生实践能力提高落到了实处。

() 建立了资源共享,互利共赢的合作育人机制

学校在和各相关单位长期合作的基础上,探索建立了资源共享,互利共赢的合作育人机制。首先,加强校企合作,互利双赢。在与首都农业集团、顺鑫农业等著名农业企业联姻,共同建设校外人才培养基地的过程中,想企业所想,急企业所急,订单培养企业所需的应用型、复合性人才; 发挥学校教育资源和人才培养优势,提高企业员工文化、知识和综合素质,增强企业创新和竞争力。其次,加强校校合作,优势互补。与中国农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等央属在京农林院校打通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校外人才培养基地等实验实践教学资源共用通道,3 校联合,涵盖了农科及涉农相关专业。第三,加强校地合作,服务地方。与市农委、市农业局及区县农业、农技部门密切联系,政产学研推一体m,不断提高都市现代农业人才培养针对性和适应能力。“3 +1”人才培养模式注重理论和实践有机融合,着力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克服了以往学生课堂来,课堂去,重掌握实验实践环节,轻创新综合应用的弊端。

近年来,学生们在全国和北京市的学科竞赛、农业现代技术应用、创新创业大赛等实验实践中取得了一系列好成绩。由学生自主设计的《曲线弹簧椅》在中国( 深圳) 创意设计品牌博览会暨中国青年创新大赛中获得创新产品设计一等奖; 15 人荣获北京市大学生化学竞赛、物理竞赛、数学建模等大赛一等奖。实践证明,“3 +1”人才培养模式,为进一步落实教育部即将推进的“卓越农林人才”计划,奠定了良好基础,也为多所农林院校吸收都市现代农业人才培养理念,丰富各自人才培养类型、层次和内涵提供了良好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