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首例转基因克隆肉牛出生
由北京农学院研制成功 市民有望吃上国产“雪花牛肉”———
肌肉中均匀分布着脂肪的“雪花牛肉”享有盛名,不过其育种和养殖技术一直被日本垄断。但国人也有望在今后几年内吃到国产的“雪花牛肉”了。国家转基因重大专项——优质高效转基因肉牛新品种培育近日有了重大进展:两头成功转入“脂肪基因”的克隆小牛犊在北京农学院的牛棚里诞生并存活了。
记者昨天在位于大兴的牛棚里看到的两头牛犊外表很普通,但在其外表下隐藏着昂贵的身价。据课题执行人、北京农学院教授倪和民介绍,过去3年来,课题组的科研投入分配到每头小牛身上,至少有20万元,这还不算与其中一头小牛同胎出生,但很快死亡的一头牛犊。
释疑
“神户牛”神在哪儿?
神户牛是日本黑色但马牛的一种,因主要出产于兵库县神户市而得名。神户牛的饲养方式是高度商业机密,传说每天要听音乐、喝啤酒、享受清酒按摩。“真正的技术核心是品种,那是日本人上百年通过杂交育种得来的。”北京农学院动物科技学院院长郭勇教授告诉记者。
神户牛之所以享有美名,是因为其肌肉中均匀分布大理石纹理样的脂肪,其口感柔韧、肥嫩,入口即化,是日本料理中的珍馐。但这样的牛肉不能大规模生产,而且日本对神户牛肉质的筛选也有严格的制度:每只牛要经过脂肪混杂率、颜色、细腻度等一系列评测,达到A4或A5级以上才有资格成为神户牛。因此,当地出产的牛中只有极少数能称为神户牛。一头500公斤的神户牛身上只有6公斤是A5级牛肉,售价接近每公斤1万元人民币。
两牛犊比克隆羊多利先进在哪儿?
1996年7月5日,英国科学家伊恩·维尔穆特博士用一个成年羊的体细胞成功克隆出了一只与它的“父亲”一模一样的小羊,从而绕过了动物的有性繁殖过程。这只取名“多利”的小羊一诞生,就震惊了世界,标志着生物技术新时代的来临。
16年后,在北京诞生的这两头“京秦”转基因克隆肉牛也用上了克隆技术,但不再是单纯复制的克隆,而是在牛的体细胞中增加了外源行基因,即A-FABP,再进行克隆,从而使“京秦”具有了于人类有益的基因特性。近年来,人们对转基因技术及其产品的疑虑也一直存在,“京秦”将来作为食品是否安全?郭勇教授对此表示,因为A-FABP是动物性基因,转入到动物体细胞中,是没有危害的。
转基因肉牛是怎么变出来的?
这项课题由中国农科院北京畜牧兽医所李俊雅研究员主持,北京农学院倪和民教授实施并执行。为培育出国产“雪花牛肉”,倪和民教授的团队花了3年时间,在400多头牛身上做过实验,最终将脂肪性脂肪酸结合蛋白基因(A-FABP)转入中国名牛——秦川牛的胎儿成纤维细胞内,再用体细胞克隆技术,把含A-FABP成纤维细胞注射到成熟的去核卵子内,使其体外发育成重构胚胎,最后把胚胎移植进同期发育的母牛子宫内,最终产出含A-FABP的牛犊。
该项目是国际上第一批成功转入A-FABP克隆牛,其产犊率达到71.4%,标志着北京农学院具备了生产转基因动物成熟的技术体系。
市民啥时能吃到国产“雪花牛肉”?
8月下旬,还有一头含A-FABP的牛犊即将出生。虽然技术上已经初步成功,但记者了解到,国内培育成一个成熟的、国家承认的畜类品种至少需要10年时间。虽然在此期间其产出的肉产品可以少量上市,但北京市民想吃到这些北京产的“雪花牛肉”,恐怕还要再等几年。
探访
克隆小牛喝进口婴儿奶粉
记者昨天在位于大兴的一个养牛基地看到了这两头名为“京秦”的转基因小牛犊。与基地其他普通肉牛不同,这两头身价昂贵的牛犊各自拥有一间属于自己的小屋,并24小时享受私人专属照料。
两头小牛分别诞生于7月19日和8月1日,都是雌性。老大一出生就被妈妈弃养,体质娇弱,总黏着一直养育它的几名研究生小伙子。老二则强壮活泼,总黏着牛妈妈吃奶嬉戏。“它不怕人,怕牛。”研究生刘一飞开玩笑地指着老大告诉记者,因为它出生后没喝到牛妈妈的初乳,体质不好,因此被7名研究生24小时加强看护。小伙子们对它“舐犊情深”:刚出生时买来牛初乳解冻到体温一点点喂它,稍大后喂进口的惠氏婴儿奶粉。半夜定闹钟起床喂奶、喂药、输液、监测体温、准备垫草、清理粪便、环境消毒……年轻的“牛爸爸”们把书本上学来的知识摸索着用到了现实中。“7·21”特大暴雨中,牛棚里积水超过20厘米,并眼看着越来越深,他们干脆把小牛抱回了自己的宿舍,在自己的床上一住就是20天。
北京农学院动物科技学院院长郭勇教授告诉记者,目前对两头小牛的12个部位的转基因细胞检测都呈阳性,说明转基因实验已经成功。等到小牛18个月大时再做背膘检测,届时就可以知道它们的肉质能在多大程度上实现“雪花”状态了。
■文/本报记者 雷嘉
■摄影/本报记者 耿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