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大学科技园优势助力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
——以北京农学院大学科技园为例
高东杨宝东秦岭
(北京农学院,北京 102206)
摘 要:大学科技园将丰富的智力资源与社会资源优化组合,是高等农业院校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的重要基地,是科技推广与服务社会的有效载体。北京农学院大学科技园充分发挥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的协同创新作用,实现了“足不出园”进行农业高新技术研究与创新、都市现代农业理论传播与示范、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新农村建设专业人才和新型农民培养与培训,为助力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促进学校又好又快发展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 大学科技园都市型现代农业技术创新科技推广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要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引领支撑现代农业建设,对发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在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领域的积极作用,提出了明确要求:“引导科研教育机构积极开展农技服务。引导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成为公益性农技推广的重要力量,强化服务‘三农’职责,完善激励机制,鼓励科研教学人员深入基层从事农技推广服务。鼓励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建立农业试验示范基地,推行专家大院、校市联建、院县共建等服务模式,集成、熟化、推广农业技术成果。” 大学科技园将丰富的智力资源与社会资源优化组合,是高等农业院校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的重要基地,是科技推广与服务社会的有效载体。
近年来,围绕首都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首善之区以及世界城市的需求,围绕首都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和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建成的北京农学院大学科技园(以下简称“北农科技园”),初步实现了农业高新技术研究与创新、都市现代农业理论传播与示范、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新农村建设专业人才和新型农民培养与培训的功能,为助力农民致富、农村繁荣、农业发展,促进学校又好又快发展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1、依托学校学科特色建园发挥科技创新推动作用
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机制。打破部门、区域、学科界限,有效整合科技资源,建立协同创新机制,推动产学研、农科教紧密结合。”大学科技园在国家和当地政府政策、资金的支持下,将“三农”的实际需求引入科技园,将高校、科研院所的前沿技术和成果带入科技园,将企业的技术需求与市场敏锐度引入科技园,通过各方互相配合,互相促进,逐渐形成各自的研发优势,互补余缺,多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地进行相关领域研究,着力突破农业重大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有效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
大学科技园应从大学的办学特色、科研优势和所在地区的实际需求出发,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强化研究及转化和孵化能力。高等农业院校大学科技园应成为在校学生与“村官”的“实践园”、专家教授与学术团队的“试验园”、农业科技成果的“示范园”、高新技术企业的“孵化园”、青年的“创业园”、农民的“贴心园”、市民的“观光园”,更好地发挥科技引领、技术支撑作用,服务社会经济发展。
为适应首都经济社会一体化的发展需求,契合首都功能定位,北京农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科学发展理念为指导,以现代物质装备和科学技术为支撑,以现代产业体系和经营形式为载体,以现代新型农民为主体,以形成优良生态、优美景观、优势产业、优质产品为目标,形成了融生产、生活、生态、示范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都市型现代农业系统。围绕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需要,依据学校的办学宗旨和人才培养的目标,北农科技园主要以农业高新技术开发、试验示范和辐射带动为主要内容,突出学校学科特色,突出地域农业特色,强化社会服务功能。
北农科技园位于中关村生命科技园区腹地,占地
87公顷
。园区拥有现代化的种植、养殖、加工等设施面积
95740平方米
,目前入园企业20余家,孵化技术170余项,转化科研成果近百项,是北京市科委、农委、教委、团市委认定的“北京市大学科技园”、“北京设施农业主题公园”、“大学生就业见习基地”。科技园依托专家、教授队伍,依托设在学校的科研机构,依托园区内的科研基地,发挥学科优势,整合人才资源,组建学术团队,开展重大课题和重点项目研究,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十一五”期间,审(认)定农作物新品种14个,获国家发明专利46项,同比“十五”分别增长了2.5倍和14倍。学校主持的《枣林高效生态安全配套技术研究与示范》、《资源约束条件下的山区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研究》等多项研究成果获国家级、省部级奖励。
2、打造都市农业示范基地新理念引领现代农业
高等农业院校的科技成果具有的公益性特征,决定了高等农业院校的大学科技园在发展理念上,应以满足“三农”实际需求为目标,强化社会服务功能,充分发挥示范、引领功能,坚持社会效益优先,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大学科技园应通过建立示范区,把抽象的都市农业理念通过立体模型、农业设施、生态农场、生态牧场、有机果园等直接展示给广大农民,使农民看得见、摸得着、学得来、用得上,扩大都市农业理念的传播范围,更新农民的生产、经营、管理理念,为引领地方农业发展奠定基础。
北农科技园围绕都市型现代农业学科建设和社会需求,以现代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生态环境等农业基础产业为平台,以科技先导、高端引领、循环农业、绿色生态为理念,以建设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示范科技园为目标,建成了以异型温室、高空立体温室模型为代表的现代设施农业示范区,以生态奶牛牧场、生态养鸡场为代表的现代养殖示范区,以乳制品加工中心、葡萄酒生产中心为代表的现代农产品加工示范区,以风能、光能、沼气等新能源组合系统为代表的循环农业示范区,通过借鉴国内外先进理念,融合学校都市农业研究成果,结合京郊农村实际,开展相关科研项目的试验、孵化和展示,从事适度规模的示范性生产,生动、直观地展现都市型现代农业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等一、二、三产相融合的技术环节。
科技园采取开放式办园方式,随时接待来自京郊及周边地区的农民参观、学习、咨询,将都市农业新理念生动具化,缩短了都市农业理论研究与应用之间的距离,在都市型现代农业理念与普通农民之间架起一道桥梁,为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示范模版。
3、创新高校农业服务体系“零距离”推广农业科技
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引导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成为公益性农技推广的重要力量。”农业技术推广的“最后一公里”问题是目前制约“三农”发展的瓶颈。大学科技园通过连接研究开发、教育培训与“三农”需要,培育农业高级推广人才、建立科技示范基地、培养重点农户、孵化辐射基地,有效推动农业高新技术推广,辐射带动周边农业经济发展,将“最后一公里”变为“零距离”。
北农科技园作为示范和推广基地,成为新成果、新技术从实验室推广到田间地头的“中转站”。学校专家教授和学术团队依托园区开展科学研究,在园区内建立试验点、研究点与研究成果的示范展示区,通过展示、讲解、技术帮扶、培训与指导,培养重点农户及农业高级推广人才,将农业新技术手把手传授给农民,实现了农业科技的“零距离”推广。在此基础之上,依托学校“1+1+X工程”(即1个专家团队+1个农技人才队伍+X个农村实用人才)、“双百对接活动”(即学校党支部与创新型乡镇党支部对接),逐步形成了以农业专家、推广教授、重点农户、农业高级推广人才及村官为主体的新型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立了由高到低的“传帮带式”农村人才培养链条,培养全科农技员,有效推动了农业高新技术的推广与应用。
北农科技园通过孵化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与入园企业合作开展农业科技培训,成为农民接受新理念、新技术的“服务站”。科技园出台优惠政策,提供专项资金,鼓励和资助高新农业设备设施、饲料添加剂和食品加工等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入园,通过把教师的科研成果作为技术产权委托给企业,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努力把科技园打造成农业高新技术成果的转化基地。同时,科技园加强与入园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合作,开展农业科技培训,建立科技服务站,面对面、手把手为农民进行贴心服务。通过大学科技园这个平台,把农业高科技人才、关注“三农”事业、从事“三农”事业的人集合到一起,共同为农业科技推广贡献力量,进而辐射带动京郊地区发展。
4、搭建教学实践平台培养培训农村实用人才
中央一号文件指出:“以提高科技素质、职业技能、经营能力为核心,大规模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训。鼓励和引导高等学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工作。深入推进大学生‘村官’计划,因地制宜实施‘三支一扶’、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等计划。”大学科技园应根据农村实际情况和农业发展需求,集合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多方教育培训资源,有针对性地开展科技培训、提供实践平台,切实满足农民最急需、最迫切的服务需求。培训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培训内容的实效性与培训方法的灵活性,变分散为集中,变被动为主动,培育壮大新型农民群体。
北农科技园围绕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充分发挥实践教学环节对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根据学校专业设置及农业生产、加工、经营等环节的要求,设立了大田作物、露地蔬菜、芳香植物、温室观光等不同教学实习区,为学校5大学科22个专业学生提供实践教学基地,每年完成15000学时的教学实践课程,逐渐形成了四年不断线、八个环节相互贯通的实践教学体系。此外,入园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向学校开放的各种实习窗口为学校人才培养提供了实践资源和平台支持,大大提高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培养“下得去,用得上,干得好,留得住”的农村实用人才发挥了积极作用。
北农科技园为学校认真落实中央和北京市的决策精神,深入推进大学生“村官”工作提供培训基地,为大学生“村官”发挥作用提供支持和保障。学校先后共有700余名毕业生担任大学生“村官”,学校“村官”工作得到中央政治局委员、中组部部长李源潮同志专门批示和肯定:“北京农学院培养‘村官’的经验很好,为新农村建设输送了新型人才。”此外,园区内开展农民、农业科技人员等农村实用人才培训450多场次、培训36000余人次,接受培训的农村实用人才把掌握的农业先进理念和新技术带到农村去,根据地方经济发展需要选择适合的发展思路、方法和进行具体实施,同时把农业生产中的问题和需求反馈给园区和学校,园区专家根据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与改进。
北农科技园的建成,实现了“足不出园”进行科学研究、教学实践、农技推广、人才培训,为学校开展科研、教学、社会服务等工作提供了综合平台,成为助力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的有效载体。“十一五”期间,学校承担各类科研项目同比“十五”期间增长了5.6倍,获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增长了2.8倍,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等国家级奖励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推广农业技术和成果200余项,获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奖6项。学校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社会声誉显著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发展空间大幅拓展。
新的形势下,如何发挥农业高等院校对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的引领、支撑、服务作用,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完善技术推广的新机制,使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个方面功能有机融合,协调发展,是摆在高等农业院校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借助高等农业院校大学科技园的优势,充分发挥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的协同创新作用,更有效地推动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是一种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参考文献
[1]郑庭义.农业大学科技园的功能定位及发展策略——以华南农业大学科技园建设为例.科技管理研究.2011(9).
[2]李福生,陈瑞平.美英德大学科技园发展特点及其对我国农业大学科技园的启示.广东农业科学,20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