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大学”培养“绿色人才”的思考与实践
高东
清华大学前校长王大中院士曾讲:所谓“绿色大学”,就是围绕人的教育这一核心,将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原则、指导思想落实到大学各项活动中,融入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北京农学院作为北京市属唯一一所农林本科院校,坚持用“绿色大学”理念,以课堂教育为主渠道,以主题活动为平台,以社会实践活动为抓手,以基层就业为途径,着力培养学生建设“绿色北京”的理论素养、绿色理念、专业技能和践行绿色北京的行动,为“绿色北京”培养合格的建设者。
以课堂教育为主渠道,培养学生“绿色理念”
课堂教育是培养学生专业知识的主渠道,是培养“绿色北京”建设者的主阵地。学校结合北京的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多次开展教育观念大讨论,提出了符合首都农业发展的“都市型现代农业”理念,引起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共鸣。为此,学校在教育教学上进行了调整和改革,新办了一些适合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专业,在教学内容、方法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
学校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认识北京首善之区的定位、建立“绿色北京”的理念;利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教会学生掌握建设“绿色北京”的技能;要让每名学生知道进了北农门就是北农人,就应懂得自然、和谐、文明、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明确北农人的责任——引领市民建设生态环保、就应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北京”,就是要为首都人民绿色健康服务。
学校不仅在涉农专业有针对性地开设“农业生态环境学”“动物环境卫生学”“农药与安全”等课程,向学生介绍农业废弃物的环境生态效应及其无害化、资源化处理和利用的技术理论知识,掌握农用化学品的科学、合理、安全、有效的使用方法,而且还针对各非农林专业的学生开设“环境科学概论”“环境美学”“食品安全卫生学”等课程;不仅设有大量的选修课程,而且还开设了一些必修课程;不仅在教室里讲授,而且每年还安排两个小学期到实训基地学习;各专业每学期都举办相关的讲座、研讨、展览等。利用多种形式、多种手段将“绿色理念”“绿色知识”渗透到每门课程中,四年学习不断线,使不同专业的学生逐步树立“绿色北京”的理念,掌握建设“绿色北京”的理论和技能。
以主题活动为平台,强化学生“绿色意识”
“绿色北京”核心是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建设“绿色北京”必须从生态文明的时代要求来理解它的深刻内涵。大学生作为“绿色北京”的建设者,首先要从建设绿色校园开始,从点滴入手,强化学生建设“绿色北京”的意识,如学校开展“月月有活动,项项有主题”的活动,号召人人参与,从小事做起,使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感受“绿色理念”,养成良好的“绿色习惯”。
学校通过开展l0件小事进课堂、“校规铭记我心,文明伴我言行”主题条幅签名、公共场所不文明行为督察等系列主题活动,倡导文明行为,共建和谐校园。要求每名学生积极参与“每日清理课桌,每周清扫宿舍,每月清洁校园”的“三清”活动,培养学生的生态素养,增强学生的生态意识,引导学生养成热爱校园、保护一草一木的行为习惯,形成富有特色的校园绿色文化,使学生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中陶冶情操、亲近自然,并积极主动地参与绿化环保活动。
保证食品的绿色与安全是“绿色北京”建设内容的一部分。学校强烈意识到,维护食品质量和安全离不开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责任意识,应该从大学生进入食品专业学习开始,强化其作为食品人与大众生命和健康息息相关的特殊角色意识。举行食品人入职宣誓活动,通过以“志愿加入中国食品行业,秉承‘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的理念,发扬‘为人民健康服务,让人民放心满意’的精神,提高自身素质,恪守职业道德,遵守国家法规,执行行业标准,为保护人民饮食安全,促进食品行业健康发展贡献力量”为内容的新生入职宣誓活动,增强了学生维护食品安全的“绿色意识”和责任坚定了学生恪守职业道德的决心。
以社会实践为抓手,历练学生的“绿色技能”
社会实践重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重在培养学生具有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这是对“绿色北京”建设者所要求的基本素质。
学校重视对学生建设“绿色北京”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以社会实践、专业实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尤其针对北京生源思维活跃、兴趣广泛、参与社会活动积极性较高的特点,形成了“以赛带练”的绿色技能培养方式。这种培养方式增长了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增强了建设“绿色北京”的专业技能。
对应国家和北京市的大学生竞赛项目,学校结合专业特色积极搭建各种比赛平台,设计了一些相应的比赛。同时制定了《北京农学院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管理办法》等管理制度,校团委和教务处作为主要负责单位。竞赛项目与院系专业相结合、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相结合、校内比赛与校外比赛相结合、自主学习与教师指导相结合,打破了传统课堂填鸭式的被动学习形式,使学生在兴趣中学习、在竞赛中锻炼,提高了学习能力、专业能力和职业能力,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促进了综合素质的养成。
以基层就业为途径,践行绿色行动
建设“绿色北京”不仅要建设“绿色城市”,而且更要建设“绿色农村”。由于农村经济基础相对城市较差,人员素质相对城市较低,因此,改善农村面貌,建设农村良好的生态环境,对于建设“绿色北京”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学校积极探索将促进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就业作为建设“绿色北京”的实现途径,引导学生将“绿色理念”转化为建设“绿色北京”的实际行动。
1.倡导每名学生“走进农村”,加深学生对农村现状的认识
学校坚持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与服务农村相结合,把“走进农村”纳入社会实践内容当中,要求每名学生每年至少参加一次“走进农村”的社会实践活动,大一、大二学生以开展社会调查为主,大三、大四学生以开展与专业相关的农村实践服务活动为主。
近年来,学校先后组织了100多个社会实践小分队,奔赴京郊大地,让学生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在实践中了解农村,增强他们服务农村的责任感。服务农村社会实村现状的了解,增强了他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使命感,并体会到用知识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成就感和荣誉感。
2.表彰服务农村优秀毕业生,激励在校生到农村建功立业
多年来,学校通过政策引导、技能培训等举措积极引导、支持毕业生到农村建功立业。学校先后制定了《关于引导和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实施意见》《关于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奖励办法》和《“村官‘十佳’科技推广标兵”奖励办法》,从政策上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创业。
学校以扎根农村、基层创业、作出突出贡献为标准,每年评选出一批优秀毕业生,并将他们请回学校隆重召开表彰大会予以表彰,一方面鼓励他们取得的成绩,让他们不忘北农睛;另一方面用他们的事迹对在校生进行教育,使学生感受到在农村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平时还邀请村官助理所在地的乡镇领导来校介绍当地的风土人情、经济发展状况和需要重点解决的难题;召开新老“村官助理”座谈会;邀请长期工作在农村生产一线的专家教授对毕业生进行农业技术培训等。这些都深深地影响了在校生,点燃了他们到农村就业、创业的热情,从而激发他们服务农村、到农村建功立业的决心。
3.转变家长观念,促进学生到农村就业
学校为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积极利用家长资源,教育学生树立服务基层的就业观。每年新生入学都要召开学生家长会,全面介绍学校情况及本专业前景,让家长了解学生应如何制定学习目标,如何合理规划职业生涯,帮助学生尽早做好职业生涯设计,引导学生将自身发展与社会需要紧密结合起来。
为转变学生家长的就业观念和适度降低就业期望值,学校在每年举办的毕业生服务基层表彰大会上都邀请毕业生家长代表参加,一同感受毕业生在服务基层过程中的酸甜苦辣和学生锻炼成长的真实经历,激发家长的社会责任感,点燃毕业生到基层、到农村服务的热情。
“绿色理念”教育、“绿色意识”教育、“绿c技能”教育和“绿色行动”教育四位一体的“绿色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的环保意识、环保技能和环保习惯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综合素质有了明显提高,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近年来,学校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6%以上,社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率达到94.6%。
文章来源:【北京教育•高教版】2010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