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旧方志记载,这座烽火台应该建于明嘉靖年间,属于明朝外边墙与屯堡间传递消息的军事设施”。2010年6月的一个周末,延庆县刘斌堡乡大学生“村官“马志璞又一次开始了对散落在野外、田野中的文化遗迹的走访、考察。
马志璞,2009年毕业于北京农学院,现为北京市延庆县刘斌堡乡大学生“村官”。任职以来,利用业余时间完成对全乡田野文物现状的调查记录工作,并积极倡议推动农民和大学生“村官”参与到田野文物、遗址的调查当中。
从爱好者到实践者
刘斌堡乡位于北京延庆县东部山区,乡域内有古屯堡、残长城、烽火台和古墓葬遗址等多处文化遗存。2009年8月,马志璞成为延庆县刘斌堡乡一名大学生“村官”,从到岗任职起,他便在工作之余,利用业余时间对全乡的田野文物现状进行调查。不到三个月时间,便将全乡16个行政村的田野文物尤其是未在册遗迹进行了较为细致的走访。
到岗任职以来,马志璞通过阅读史志资料、实地走访等方式,考察记录了全乡所有明清屯堡遗址、内路烽火台以及部分残长城和近现代历史遗迹,积累了图片、口述材料等大量素材,并完成了《刘斌堡乡田野文物现状及文化产业发展方向的思考》等调查报告,深入浅出的从田野文物现状、保护和文化产业开发等方面进行了分析论证。
当提到为什么要做这项工作时,马志璞说,“在成为一名“村官”之前,我就是一名田野文物的爱好者,从初中起就开始对散落在野外的文物和文化遗迹进行走访。田野文物在属于历史遗迹的同时,更是文化产业发展必要的推动力,作为一名村官,挖掘、保护和开发所在乡村的的文化底蕴,无论是从文化传承上还是从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上都是有益且必要的”。
为了能获得精确、高质量的数据,马志璞自费置办了GPS、数码单反相机,“只要能对我们乡的发展,为新农村建设做出贡献提供些许帮助,那我的工作就没白做,就是值得的”,当问及对所做的这些工作的感受时,他说。
还要做一名倡议者
可能是因为经常下村走访的原因,小马的皮肤被晒的比较黑。当问及在开展这项工作的时候想的最多的是什么时,“保护”和“传承”是出现最多的两个词,马志璞说,和自己的走访、调查比起来,由一名参与者转变成倡议者,唤起公众的认知更能促进田野文物、遗迹的保护,这也是自己现在努力在做的工作。
“文化产业的发展,历史底蕴是很重要的元素,在沟域经济的开发和发展中,历史遗迹和文化遗存更能为沟域经济的发展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个人的能力是十分有限的,去年十月,《文物认定管理暂行办法》的颁布,为个人向文化部门提请文物的认定指明了方向,结合近一年的走访和调查,我已经整理出两份关于田野文物认定的申请,准备提交给有关部门,一方面能加强这些非在册但有保护价值的田野文物的保护,另外也能通过我的努力提高村民的文物保护意识并为新农村的文化建设做一点贡献。作为一名身在农村的大学生“村官”,除了走访、调查,更应做一名田野文物保护的倡议者,在京郊农村,还有很多具有浓厚历史底蕴或文物价值的遗迹、文物没有被发现,只有倡议和推动大家的关注,并参与到其中,我做的这项工作才有更大的意义。马志璞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