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产学研推”合作是指政府、企业、高等院校以及科研院所、农民等5个主体为了共同的目标和利益而形成的合作关系,形成以农民增收为中心、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院校为依托、政府为引导的合作机制。几年来,北京农学院本着“依托平台,建立团队,立足北京,服务‘三农’,辐射全国”的理念,在政产学研推合作中,找准自身定位,携手各方力量,实现互利共赢,建立了“都市农业研究院”等多个“政产学研推”合作平台以及100多个校外产学研实践基地,为“三农”发展和人才培养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构筑合作大平台,充分整合学校创新资源
学校坚持都市型现代高等农业教育的办学特色和方向,主动适应首都和郊区经济发展的需要,明确学校学科专业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教育、科研方向,构建了“植物科学学科群、畜牧兽医学科群、农林经济与法文学科群、生物技术与食品学科群、生态环境建设与城镇规划学科群”等5个都市农业学科群,围绕新北京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明确了“食品质量与安全、生态环境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经济与管理”三大研究方向,逐渐形成以都市型现代农业为鲜明特色,学科结构更加合理,学科间互相支撑,有机协调、优势互补的学科和研究体系。
在学科建设的基础上,发挥多学科专业交叉、融合的优势,2009年,整合学校现有农业部都市农业(北方)重点开放实验室、北京新农村建设研究基地、北京农业应用新技术实验室、中兽医北京市重点实验室、都市农业研究所、果树研究所、作物研究所、禽病研究所的相关研究力量,组建了“北京都市农业研究院”,提高服务“三农”效率的大平台。同时联合校外有关专家,以促进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着力解决北京都市农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和关键技术,实现理论创新、机制创新、方法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创新。
打造科技创新团队,为政产学研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近几年,围绕国家和北京市社会经济发展战略需求和学校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的需要,在学校新的发展形势下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整合科技资源配置、培育团队精神、凝聚优秀创新群体、形成优秀人才团队效应和当量效应,产生原创性具有推广价值的重大科研成果,提升学校科技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目前,已经基本形成5个特色鲜明的科技创新团队,尤其是“果品优质生态安全创新团队”,积极围绕北京果树产业发展中的关键问题,组织力量进行联合攻关。近20年来,该团队与平谷区人民政府通力合作,把果品产业打造成更具特色的都市型现代观光果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强化“三院联动”,搭建“政产学研推”实施新平台
我校与市农委、市农科院、农职院积极沟通,通力合作,共同探索三院联动的体制与机制,为农民致富提供有力支撑。尤其是以项目为纽带,把项目作为开展“政产学研推”工作的一个重要手段,通过项目带动,推广新品种130多个,创社会经济效益上亿元,提高了农业技术的转化率和良种覆盖率,增加了农民收入。
倡导大合作,建立政产学研推战略性合作关系
我校先后与内蒙古永业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新疆天海绿洲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太原市汉波食品工业有限公司、绿都林科技园有限公司等多个企业、多个部门联合攻关,开展了“有机果品标准化生产及示范”研究,组装了以生物防治为主,符合有机食品标准的生态调控技术体系,在示范区应用该项技术后,果品质量检测达到了国家有机食品认证标准;针对大面积使用化学农药带来的负面效应,与企业合作开发出了生物农药与生物肥料;生产出了安全无公害的优质有机果品,形成了校企合作的研发体系,大面积推广应用后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生态与社会效益,实现了校企双赢。
我校近年来获省部级一等奖5项,二等奖10项,三等奖13项;获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申报30余项。北京农学院通过“政、产、学、研、推”的模式,为农民提供了一能学、二能看、三能干、四能赚的新型实用技术与科研示范基地,为产业升级提供了技术支撑。
加强农民科技培训与推广,解决科技入户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认真实施农村实用人才科技培训工程,切实加强服务新农村“六大基地”建设,组建专兼结合的两支推广教授队伍,加大成果推广和转化力度,为首都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完善培训机制,建立制度保障建立长效机制是开展推广工作的关键。一是除继续组织好本校,还进一步加强了与中央科研院所和高校的合作,先后与中国农大、北京林大签订了合作协议,发挥各自优势,不断壮大培训农民的专家队伍。二是在对13个郊区县农民、农业科技需求调研分析的基础上,对我校的技术、成果进行筛选,凝练出了一批适用、实用的农业新技术、新成果,并构建了项目库。三是进一步组织完善了服务工作机制,以利益联动专家、农民和企业,调动各方的积极性。
探索多种培训模式,提高培训实效一是学校采取“农民进大学”、“田间培训”、“北京农学院新农民学校”、农民合作社和协会、农村科技服务团等多种形式和手段,以室内讲授、多媒体播放、实地操作和外出参观考察等形式,开展各项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工作,培养新型农民。5年来,共向农民赠送科技资料31000份、图书80000余册,举办讲座136场次、农民科技培训班300余次,培训农民达36000人次。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二是采取校内集中回炉的培训方式,目前已经培训非农专业毕业村官和农村实用人才20期、2000余人,培训内容涉及都市型现代农业基础知识、农村工作法律法规和政策、村镇规划、设施农业、创意农业、现代养殖、食品质量与安全、农产品营销等专业领域的知识。
三是响应农民对科技知识的需求,学校组织编写新农村建设系列丛书3套24本,编写涵盖所有农产品的系列科普丛书100本,累计发行10万册。
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和示范,促进农民增收致富近5年来,学校转化科技成果和实用技术200余项,产生直接经济和社会效益20余亿元。如以晁无疾教授为首席专家的葡萄课题组2005年开始建立以顺义大孙各庄镇、延庆张山营镇、大兴采育镇、房山长阳镇等500户葡萄种植户为葡萄科技入户示范基地,进一步提高了京郊重点葡萄产区农民的科技素质,为21户农户创造直接经济效益近100万元。
建立大学生村官顾问团,探索专家服务新模式大学生“村官”是北京率先推动的促进新农村建设的措施之一,对改善村级领导知识结构、提高村级领导决策水平等起到了很好的积极作用。但“村官”多数毕业于非农专业,初入社会,接触农村,对“三农”问题的认识不能适应现实工作的需要。为了引导大学生“村官”发挥自身优势,尽快适应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需要,学校将“村官”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纳入“1+1+X”推广体系,积极主动地开展了面向大学生“村官”的各项培训。一是结合大学生“村官”特点,开展岗前集训:二是扩大培训范围,狠抓培训效果,开展非农专业大学生“村官”技能培训;三是拓展培训领域,丰富培训内容,提高大学生“村官”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本领。
同时,2006年年初,我校组织了100名专家顾问团,分别对郊区的100个村开展了科技需求调研、科技入户和科技培训等工作,举办培训班、讲座、现场技术咨询答疑300余次,捐赠图书4000余册,有力地促进了科技推广工作的开展。此外,还探索了专家挂职锻炼服务的模式,通过给专家实职,专家带技术带项目到基层,进行技术的引进、示范与推广,起到了实效。
以对口基地建设为切入点,探索“政产学研推”结合新路子
近年来,学校党委非常重视基地建设,通过对口六大基地(延庆四海镇特色花卉基地、平谷区大华山镇苏子峪村基地、昌平兴寿镇和门头沟龙泉镇、房山区张坊镇基地、延庆康庄镇基地)技术服务,推动“政产学研推”的具体化、实效化。“政产学研推”有机结合、推进农民致富是北京农学院在长期坚持科教兴农基础上的创新和发展,是符合国情、民情和具有北农特色的服务首都新农村建设的长效机制,几年来,这种模式推广到河南、河北、陕西、山西、山东、甘肃、新疆、内蒙古等省市,带动了10万农民增收致富,实现经济价值20多亿元,真正地体现了“把论文写在农村大地上,把成果凝聚在农民的收获里”。(2010年3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