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报道 水芹、水茱萸、水罂粟、野生白条鱼、草鱼……在门头沟区龙泉镇龙泉雾村龙泉生态园的温室大棚里,一畦畦的水生山野菜和多种水生鱼类展现出勃勃生机。大棚外面,一个1000立方米的雨洪水收集蓄水池是让该基地生产负责人曹玉禄最得意的地方,“别看外表不起眼,这个蓄水池每年平均可利用雨洪水1万立方米!这就相当于给咱北京节省下1万立方米的水啊!”
■“纯天然”的雨洪水净化系统
在龙泉生态园的温室大棚里,由雨洪工程收集起来的多达1000立方米的一池雨水,在其间弯弯曲曲地缓缓流过,水芹、水茱萸、水罂粟、千屈菜、北芡、西芹等植物长得有条有理,野生白条鱼、草鱼、锦鲤等在水里游得不紧不慢,450米长近100亩的水体温室大棚中一派生机盎然。
该项目负责人北京农学院徐践教授告诉记者,这个生物净化雨洪水利用系统,可将山前500亩的地表径流汇集起来,年平均利用雨洪水达1万立方米。该项目的最大特点就是使用天然的植物和鱼类等水生动物来净化雨洪水,而没有使用任何化工原料,净化后的雨洪水可直接进行灌溉和景观工程,完全是纯天然的循环系统,不会产生任何污染或副作用。“我们通过定性、定位、定量投放40种60个品种的水生动植物,将河流两岸陆生植物系统和水生动植物系统作为一体,模拟出永定河水系的生态环境,来对河流水体进行净化。”
■利用雨洪水每年节约220万
门头沟区是北京的生态涵养发展区,加强生态保护与建设力度,发展生态产业是门头沟区的功能定位要求。这里所有生态农业的建设都是在基本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雨洪水综合利用系统又都是基本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重要基础。目前,全区8.6万亩可灌溉林果田中有7.9万亩通过山坡、河道、坑塘、村庄雨洪水综合利用工程实现了节水灌溉,每年可直接节电430万度、节费220余万元。
为了实现整个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节约水电资源,明年该区还将继续加大山坡、河道、坑塘、村庄雨洪水综合利用设施建设,增加582万平方米集水面积,年增蓄水量59万立方米。并将投资300万元,在妙峰山、王平两个镇以家庭独立庭院为单元,选择50个农家乐旅游户,实施庭院水保示范工程,建设年利用雨水资源500立方米的庭院雨洪利用设施。
“不管发展什么项目,让农民最终过上好日子才是我们的根本目标。”该区农委主任谭杰告诉记者,目前,该区已经初步形成了以妙峰樱桃、火村红杏、龙泉香杏、军庄京白梨、田庄香椿等品牌培育为核心的新型生态农业,并大力发展生态观光农业,用谭杰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城里人养成了到农庄休闲、体验农事的习惯,我们农民的收入也可以因此实现大幅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