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总理曾说过,不了解农村的大学生是不了解中国国情的。我们利用这个假期,走访京郊农村,采访了正在那里工作的大学生‘村官’。”宁邵京是北京农学院校记者团的成员。今年7月11日到8月7日,她和记者团另外27名同学一起,以个人或团队的形式深入北京市的十个区县,采访大学生“村官”40几名。
“我们想知道他们在农村都做些什么,总结一些经验,鼓励更多的同学奉献农村,投身基层。”宁邵京说。
走近 “村官”
活动开始后,宁邵京和参加活动的部分成员赴延庆县康庄镇进行采访。正在那里工作的大学生“村官”王贺是他们的重要采访对象。
“见到王贺后,他领着我们到延庆县康庄镇三街区办公楼参观,那是他的工作场所。让我们没想到的是,王贺将自己的办公室与住所合二为一。他说这样可以方便村民随时找,解决其生产、生活上的问题。”当时,恰好王贺要给村民送法律宣传手册,于是他们就跟随王贺实地了解他是怎么工作的。
“我们跟着王贺挨家挨户地送手册。其中一位老奶奶让我印象非常深刻。她很热情地接待了我们。知道我们是学生记者后,她就不停地拍着王贺的肩膀跟我们讲述王贺在这里对他们的帮助。”宁邵京说。在与老奶奶的交谈中她得知,村民很赞同“村官”进入农村工作。“他们的到来不仅带来了新技术,而且经常到村民家里帮着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送完普法手册,王贺又领着我们参观了他一手办起来的村图书室。”宁邵京说,王贺告诉她,农村不能没有知识,他到延庆县康庄镇以后,为了充实村民业余生活,提升村民知识文化水平,为村里开设了图书室,精心挑选了上百本书籍供村民阅览。
“村官”是一个纽带
宁邵京说,大学生“村官”的工作很普通、很琐碎。“帮村民修电脑,调解村民之间的纠纷,帮留守老人干农活,帮助村干部完成日常工作。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到来加强了村干部和村民之间的联系,起到了一个纽带作用。”
一位同学告诉记者,通过这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她了解到农村还是很缺高学历人才的。“有些村子其实都购买了现代化办公设备。比如,有个村子里村委会购买了打印机和复印机,但是没人会使用。村民还是要跑到很远的地方去打印、复印。大学生的到来不仅让这些设备物尽其用,还教会了村民如何使用维护。我觉得这就是他们的成果。”
“村官”另一个重要的工作就是科普和普法。“我们在农村采访的那些日子里,发现村民对知识和法律是渴求的,每次为他们讲解,他们都听得非常仔细。”
“每次采访结束我都会迫不及待地把我看到的、听到的变成笔下的文字。我要把它们都记录下,让更多的同学了解大学生‘村官’的生活。”宁邵京说,在近一个月近距离接触大学生“村官”的采访活动中,她认为“村官”们非常可爱。从他们身上体现出的优秀品质更是值得所有人学习。“他们的独立、成熟,彻底激发了我渴望去农村工作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