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5年起,大学生村官开始走进千万个乡村,这一年,北京、四川、江西、福建等18个省区市先后启动了大学生“村官”计划,并且出台了针对大学生村官的激励和保障措施,希望用这项制度给新农村建设输送人才,另一方面缓解城市里大学生的就业压力,那么,这些大学生村官给农村带去什么变化?他们在农村又呆不呆得住呢?
胡一萍,是北京延庆县永宁镇西山沟村支部书记助理,2006年被选聘的北京首批大学生村官之一。胡一萍是地道的北京市人,2006年毕业于北京农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因为攀了西山沟村党支部书记宋德富为干姥爷,胡一萍在村里很快成了大红人,于是她开始挨家挨户地走访,没想到却发现了一个商机。
胡一萍:“我就发现我们村里的特色,那就是村种葫芦有400多年的历史,老百姓家家都会种葫芦。”
胡一萍冷静下来后发现,400多年的葫芦历史,应该不仅仅只是用来吃的,为了彻底弄清葫芦的作用,胡一萍回到了母校北京农学院请教老师。
胡一萍:“他们说这个葫芦不但可以吃,最关键的是他是一剂药,在《本草纲目》里它算是一味药,有很好的保健价值,和药用价值。”
这个说法让胡一萍茅塞顿开,她首先想到的就是应该扩大葫芦的种植面积,让村民的葫芦卖个好价钱,没想到,第一个提出异议的就是干姥爷宋德富,他担心这葫芦条发展农民卖不出去,怕卖不上价钱,最后受埋怨。
在干姥爷提议下,胡一萍开始四处寻找资料,一边写着葫芦的调研报告,一边找到永宁镇领导寻求帮助,让胡一萍意外的是,镇领导对葫芦市场的发展也非常看好,双方一拍即合。
北京延庆县永宁镇党委副书记郭铁石:“让老百姓有一种信任,调动积极性,村干部,也让打消顾虑,我们对种植葫芦的村民,每一棵葫芦补助一块钱。”
在永宁镇政府的支持下,2007年,西山沟村开始了庭院经济,扩大了葫芦种植面积,西山沟村因此有了另一个名字葫芦村,胡一萍也有了村民送给她的一个别名:葫芦妹。葫芦已经成了西山沟村的一项产业,葫芦也从原来的十块钱每斤,现在卖到二十块钱每斤。
胡一萍说,西山沟村村民在自家的房前屋后和山坡上共种植18000株葫芦,每亩葫芦的经济效益相当可观。
胡一萍:“一亩玉米大体是五百块钱,如果抛去成本的类的,但是种一亩葫芦的话,收入大概在四千块钱,它就要翻八番到六番,这只是纯卖葫芦条。”
在西山沟村建起的葫芦长廊,共计
300
米
长,这个长廊不仅可以美化村里的环境,同时也是村里增收的一个主要途径,今年他们准备在荒山上再种植20亩葫芦,并为葫芦申请了无公害认证书。
胡一萍:“今年我们就准备再准备帮葫芦,做上一个外衣,给它申请一个商标,让我们的葫芦能够真正的走向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