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检索 学校首页 投稿

[北京教育·高教版]完善都市型高等农业教育体系 为创新发展现代农业培养高质量人才

时间:2007-11-26 作者:xcb 来源:农学院 浏览:
 

完善都市型高等农业教育体系  为创新发展现代农业培养高质量人才

         ——访北京农学院院长王有年教授

 

本刊特约记者  刘铁军

                    

王有年,男,中共党员,教授,博士生导师,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19514月出生,毕业于山西农业大学,现任北京农学院院长。参加、主持并完成国家和省、市自然科学基金、科技和推广项目20多项,获省、部、市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9项,主、参编出版教材、著作、发表论文90多篇(册)。兼任中国农学会都市农业分会副理事长,《园艺学报》编委,北京市高校果树重点学科带头人,北京市农业应用新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北京市政府专家顾问等。他长期致力于果树园艺科教研究和技术推广工作,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理论与实践”、丘陵山地大桃节水优质高效栽培技术研究、“日光温室桃优质高效配套技术研究与示范等十多个项目的研究推广示范中取得了突出成绩,荣获全国科教兴村先进个人。

 

 

记者:请问,贵校是在怎样的背景下构建都市型高等农业教育体系的?

    王有年:都市型高等农业教育体系是伴随着北京地区农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对人才、技术、智力支持的需求而逐步形成的。北京地区的农业发展,大致划分为传统农业、城郊型农业和都市型现代农业等三个阶段,学校适应这种发展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发展过程。

20世纪90年代后,北京城乡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郊区农业开始向经济、社会、生态等综合功能发展,籽种、精品、创汇、观光、设施农业和农产品加工等新型农业得到发展,农业的现代化内涵不断拓展,日益凸现都市型现代农业的鲜明特色。都市型现代农业是以高效农业、生态农业、休闲农业为主要内容,进行集约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的现代农业。学校自上个世纪90年代就开始关注和研究都市农业问题,形成了一批较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及时提出了“调整专业结构、深化教学改革,适应都市型农业对人才需求”的办学理念。2001年学校专门成立了都市农业研究所,对都市型现代农业和都市型高等农业教育进行系统的理论研究。2004年在全校取得高度共识。200412月,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学校取得“良好”成绩,专家组对学校办学特色的评价是:北京农学院始终坚持服务首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办学宗旨,经过几代人的探索和实践,逐步形成了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都市型高等农业教育的办学特色。建立和发展以适应北京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都市型高等农业教育,其内涵丰富、成效显著、特色鲜明。

记者:都市型高等农业教育体系的基本特征是什么?贵校是如何完善都市型高等农业教育体系,使之成为自己鲜明的办学特色?

王有年:都市型高等农业教育体系的基本特征包括六个方面:第一,具有鲜明的指导思想:服务首都现代化、服务都市型郊区经济、服务都市型现代农业。第二,具有开放的办学模式:开门办学融入北京郊区、开放办学与国际接轨、开发办学与企业联合,主动外引内联,整合校内外、国内外各种教育资源,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国际化水平。第三,具有科学的教育理念:适应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加快改造传统学科专业,设置新的学科专业,加快学科专业的交叉、渗透和融合。第四,具有全新的培养目标: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的技术人才、经营人才和管理人才。第五,具有合理的培养模式:构建产学研一体化的培养模式,引导学生投入首都经济建设,加强动手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与锻炼。第六,具有规范的课程体系:根据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要求,科学设计课程体系,编写和选用反映现代农业成果的新教材,精减纯理论课堂学时,强化实验、实习环节,采用先进的教学管理方法,建立完善的质量监控体系。

结合都市型高等农业教育体系的基本特征,学校从五个方面不断完善都市型高等农业教育体系。

第一,加强学科建设,提升办学层次。学校以校级重点学科建设为基础,结合北京市重点学科建设,从北京市农业现状、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和学校实际出发,重点建设果树学、临床兽医学、作物遗传育种、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等学科。同时,依托重点学科,积极申报硕士点,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至2006年学校硕士点已增至8个。

第二,调整专业结构,形成优势和特色。近年来,学校优先发展高新技术类专业和应用型学科专业,积极探索设置建设边缘学科专业、跨学科的交叉学科专业,有重点、有计划地申报和增设了生物技术、农业资源与环境、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法学、社会工作等9个新专业。同时,不断改造和提升传统专业,比如,在原农学系、园艺系基础上重组、融合并创建了植物科学技术系。通过进一步淡化同类专业界线,拓宽专业口径,灵活专业方向,不断提高专业教学水平。比如,采取了按植物生产大类招生的方式,设置了各具特色的种子科学与工程、设施园艺、植物进出口检疫等柔性方向,供学生入学两年后选择。

第三,优化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学校根据都市型现代农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以及社会对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整体要求,按照进一步强化基础,拓宽专业口径,注重素质教育和个性发展,特别是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原则,实行学分制,变共性教育为个性教育。实行以主修专业为主的多元化培养模式,通过优化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构建出都市型高等农业教育“平台+模块”的人才培养模式。

第四,加强实践教学,强化技能训练。学校高度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对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逐渐形成了四年不断线、八个环节相互贯通的实践教学体系。明确了实践教学的整体培养目标,并将其分解落实到实验、教学实习、课程设计、毕业实习、科研训练及毕业论文(设计)、军训、公益劳动和社会实践等各个实践教学环节中去。实践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环节。各院系依据自身特点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建立了适合本系学生的实践体系。

第五,扩大合作交流,提高国际化程度。学校积极开展中外合作办学,拓展教育合作领域,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加快传统专业的改造和调整,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提升国际化程度。2002年成立了国际学院,2003年与英国哈·亚当斯大学合作开办“国际商务管理”和“国际食品安全与零售管理”两个专业,联合招收学历教育本科生,另与美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哈萨克斯坦等国高校建立了校际友好合作关系。

记者:党中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发展现代农业” 的战略目标,贵校作为市属唯一一所农林院校,是如何为发展现代农业培养高质量人才的?

王有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现代农业为学校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学校紧紧抓住这一重大契机,发挥学科优势,整合教育资源,周密组织部署,努力做好了以下四方面工作。

第一,建立和完善服务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学校成立了服务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并将领导小组办公室与近年来运行良好的科教兴村办公室合署办公,具体组织执行和协调学校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和科教兴村工作。在全面分析学校现状和面临的形势任务后,学校实施了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和服务首都新农村建设的“一二三四五”工程,即,坚持以完善都市型高等农业教育体系,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应用型、复合型的技术、经营、管理和创业人才为中心;建立专职推广教授和兼职推广教师两支队伍;精心组织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开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技术、标准和政策研究,积极推进科研成果转化、应用新技术推广等三项服务;重点支持门头沟区、昌平区、平谷区、延庆县四个区县;建立门头沟区龙泉镇龙泉务村、延庆县康庄镇、延庆县四海镇、昌平区兴寿镇、平谷区大华山镇苏子峪村五大基地。

第二,发挥教育优势,创新农村人才培养模式。一是学校与延庆县合作,实施个性化服务为特色的农村实用人才“11X”科技培训工程,培养农民达36,000人次;二是创新办学模式,举办了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高职学历班,已招收160名门头沟、延庆、平谷、昌平四个区县的学生,实施定向培养,为创新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提供有效的人才支撑。

第三,创新科技推广模式,为现代农业的人才培养提供智力支持。一是学校与郊区(县)乡镇签订全面合作协议,积极采取“一系带一镇”、“主任负责制”、“推广教授首席专家制”等多种形式,提高农民科技水平,切实促进农业增产增收;二是组建以院长为首的村官助理专家顾问团,对学校近200名村官助理提供全天候科技支撑;三是注重软科学研究,拓展现代农业人才的综合素质培养。学校主动协助区县政府和乡村,编制了 50余个村镇的现代农业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编写《城郊新农村建设丛书》等书籍,向北京郊区20多个乡村赠送丛书。

第四,加快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近年来,学校的第一志愿录取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本专科就业率保持在96%以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率保持在94%以上。2007年,学校研究生就业率为100%

记者:您认为,“十一五”期间贵校在加快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方面,应该做好哪些工作?

王有年:我认为,我们必须要立足自身实际,找准教育与创新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结合点,发挥都市型高等农业院校的办学特色,坚持“重实干、办实事、求实效”的原则,重在完善和探索新体系:

第一,以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为着力点,努力完善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科技研究体系。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重在发展新产业。学校将拓宽视野,全面开发研究农业的多种功能,把重点放在挖掘农业的内部潜力上,加快进行农业产业的战略性转型研究。一是加快农业产业技术转型研究,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传统农业,从而改善农产品的品质,实现农业产业的高效益;二是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转型研究。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引导有内在动力的生产者自主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三是加快农业产业组织转型研究,努力提高农业产业的组织化程度和市场竞争力。

第二,以培养新型人才为着力点,努力完善都市型现代高等农业教育体系。学校将围绕创新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和服务新农村建设,重在完善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学科体系。一是对学科建设进行理性定位,全力构建植物科学学科群,动物科学学科群,经、管、法学科群,生物、食品工程学科群,环境建设与城镇规划学科群等五个都市农业学科群。二是错位规划,分层建设,构建都市型现代农业学科链。在满足学科良性发展和京郊经济建设需求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学科基础,对学科进行错位规划、分层建设,形成数量适当、科类匹配、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学科结构,实现学科的可持续发展。三是推进学科制度创新,为学科发展提供制度环境。建立学科发展的专家决策机制,建立有效的学科运行机制,实现学科管理动态化。四是培育学科文化,增强学科发展的活力。学科文化是学科的生长环境,它能为学科发展提供不易被其它院校所模仿的、而且是最基本与最持久的竞争优势。

第三,以创新机制为着力点,努力完善农业科研和推广体系。一要加强科技创新,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学校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科技工作的核心位置,加强农业新技术研发工作,推进重大农业科技项目转化,支持科技成果资源化和新型产业平台建设。二要全面开展科教兴村工作,建立农业推广教授机制。选派教授、技术专家、青年教师、博士生到村里挂职或支教;开展农业科技推广活动,结合农业推广教授的选聘工作,支持农业科技推广站的建设。三要探索科技指导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场),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农业技术推广机制。组织实施科技入户工程,探索农民田间学校建设新模式。四要继续加强与各区县建立科技合作的战略联盟,采用共同开发、科技联姻、技术服务等方式推动各区县相关产业、行业的发展,实现教育、科技、经济的有效结合,促进京郊新农村建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也使我校在资金、成果转化、研发基地、人才培养等方面扩大办学空间。

第四,以培育新农民为着力点,努力探索加快农村科教文化的培养体系。培育新农民,提高农民素质,创新都市型现代农业文化,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之策,是创新现代农业的有效措施。学校将继续立足京郊,面向基层,坚持“育人为本”,实施“科教文主导战略”,整合教学资源,集成师资力量,充分发挥远程教育手段和就地培养人才的优势,着重提高农民的思想和科学文化素质,提高农民获取、吸收、交流各种知识和信息的能力,提高农民转岗的专业技能和农业生产的实用技术。同时,学校将加快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文化、民主法制、社会保障等研究,为农村发展的软环境建设提供智力支持。2006年,北京新农村建设研究基地落户我校,该基地是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依托北京农学院成立的北京市专门开展新农村建设研究的机构。它为学校加快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文化、民主法制、社会保障研究提供了条件。

    “十一五”期间,学校将围绕创新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与服务新农村建设这一主题,坚持内涵发展,以完善都市型高等农业教育体系为目标,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中心,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专业为重点,以加快教育教学改革为动力,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人才和新农民的培养基地,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研究、创新基地,科研成果转化与新技术推广的服务基地,国内外都市型现代农业学术交流的窗口与平台,尽快把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多科融合的都市型现代农林大学。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