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检索 学校首页 投稿

[北京日报]千个大学生党支部牵手京郊农村

时间:2007-04-12 作者:宣传部 来源:农学院 浏览:

本报记者刘昊2006年起,首都高校每年组织1000个学生党支部深入1000个大学生“村官”所在村,集中力量开展新农村建设活动。2006年9月1日,新学年开学,京郊10个区县28.9万农村娃上学不再交书本费,更让他们感到意外的是,城里来的特级教师出现在他们的课堂上,为他们授课……

  通过红色1+1行动、城乡中小学手拉手、特级教师到农村中小学支教、一村一名大学生、大学生村官、农业科技推广等多项措施,首都教育资源正在不断向郊区辐射,首都教育城乡差距正在逐步缩小,首都教育为京郊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撑。
新农村建设有了智囊团
  “这种枣在清朝是贡枣,上世纪70年代是国宴果品,而80年代以后却濒临绝迹。”平谷区华山镇苏子峪村村委员指着盘中的红枣告诉记者。“老师们帮我们为果树剪枝授粉,不仅收成好,果肉味道也好。”北京农学院师生结合自己的科研方向,积极为京郊农村服务,不仅挽救了多个多年不结果的果品,还利用网络等方式开拓果品的销售市场,帮助农民增产增收。
  2005年开始,北大、清华等10所高校对口支援10个远郊区县。高校不仅参与郊区农民培训、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干部培训,还大力开展实用技术培训、职业资格培训、文化素质培训等,促进农村生产效率、人口素质的提高和劳动力的转移,同时高校还选派博士生、青年教师到远郊区县乡镇或村挂职锻炼。
  去年7月,来自北京林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高校的5个学生党支部接过“红色1+1”的旗帜,这标志着中国农业大学最先倡导的学生党支部支援农村党支部的活动在全市高校展开。每年,首都高校都将组织1000个学生党支部深入京郊参与新农村建设。“用我们所学为新农村建设做贡献,为新农村培养合格的建设者,把科研课题和毕业论文写在京郊大地上。”这已经成为首都高校师生的共识。
  大学教授办公室搬到农村
  去年7月,中国农业大学出台未来五年支援新农村建设行动计划:科技兴村、教授入村、研究生服务农村、大学生村官、培训农村能人、为农村提供信息和政策咨询服务。具体目标是:2010年重点建设10个典型示范村基地,辐射带动100个行政村镇,服务10万农户。
  从今年起,中国农业大学每年向农村派遣100名大学生村官支援新农村建设,每年选择100名专家教授服务100个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每个教授在农村设立办公室,现场为农民传授农业科技,每年带动服务至少1000个农户,在农村推广100项以上农业新技术。
  北京电大则根据京郊改革发展的需要开设相关专业,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开设了国家对农村、农业发展的宏观经济政策的讲座课程以及针对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组织和管理能力的自开课程和选修课程。
  “让学生了解家乡,热爱家乡,为建设家乡做贡献。”北京电大有关负责人这样表示。不仅如此,顺义区还将“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纳入区委组织部干部培训计划,密云为参加学习的农村青年每人补贴三分之一的学费,平谷分校为参加学习的农村青年减免一半学费。农村娃享受到城里先进教育
  “上学不交钱了!”2006年9月1日,新学年开学,农村娃们兴高采烈地谈论着。去年,本市拨款1.54亿元,使28.9万远郊区学生免交课本费,10.1万学生享受到学习和生活补助。至此,本市10个远郊区县在公办义务教育学校就读、有本市农村户籍的“农村娃”率先于市区的同龄人享受到“两免一补”政策。
  从2005年开始,本市103对城乡中小学结成了“手拉手”互助对子。2006年2月,延庆永宁中学的10名学生来到人大附中“留学两个月”,和人大附中的同龄人一起上学生活,人大附中的网校还无偿地向永宁中学开放,永宁中学的学生们可以通过网络享受到京城一流的学科教育。
  大峪二小不仅成为了光明小学的友谊校,还间接地与光明小学遍布全国的近30所优质校成为了友谊校,共享教育资源。此外,光明小学还与整个门头沟区的小学也拉起了手,该校100多名青年教师分赴门头沟10个乡,带去了城里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
  多部门联合培养新型农民
  去年9月,市教委、市农工委、市财政局联合出台了实施“培养和造就首都郊区社会主义新型农民行动计划”的意见,三部门决定,从2006年到2010年实施“培养和造就首都郊区社会主义新型农民行动计划”,到2010年,使本市农村从业人员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比例提高到10%以上,高中、中职的比例提高到50%左右,人均受教育年限由目前的10年提高到12年。

  去年11月,市教委、市发改委公布本市教育“十一五”规划,其中明确提出,要坚持城市支持和带动农村的方针,采取多种措施,大力加强农村教育,广泛开展农民培训,推动郊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提出,到2008年,本市将通过调整市级教育经费支出结构、提高教育费附加用于农村的比例、增加基本建设经费和农村科技经费、农民教育经费等方式,累计投入40亿元;“十一五”期间,新增教育经费70%投向农村,主要用于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和师资培训。(《北京日报》3曰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