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检索 学校首页 投稿

【人民日报·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北京农学院为北京灾后恢复重建献计策做贡献

时间:2023-09-20 作者: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来源:人民日报 浏览:

绿色中国北京9月19日电 (融媒体记者铁铮 特约记者张丽萍)为贯彻落实北京市委、市政府关于“一年基本恢复、三年全面提升、长远高质量发展”的灾后恢复重建总体思路和相关部署,针对近期特大暴雨灾害对北京地区农业生产造成的严重影响,北京农学院充分发挥办学特色和优势,组织师生深入农业农村一线开展灾后恢复重建技术指导和支持,深入房山、门头沟、昌平、延庆等区20个乡镇开展深入调研,为灾后农业农村恢复重建献计献策。

完善农业农村灾后应急管理和恢复重建体系,提高重建效率

建立农业生产灾后应急管理专业委员会,形成以土壤、水利、园艺、果树、设施农业、养殖、建筑、资源环境、道路、地质灾害、心理学、卫生、保险、信息技术、绩效评价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专家团队组,为灾后应急管理和恢复重建提供专业咨询意见。建立灾后应急和恢复重建的需求报送和响应机制,形成涵盖需求征集、需求汇集、需求分析、需求反馈、需求应用的灾后管理机制,提高灾后恢复重建效率。统筹建立北京市灾后恢复重建联席制度,搭建灾后恢复重建供需平台,引导为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社会组织、志愿者等社会力量瞄准需求,抱团参与灾后恢复重建。建立后评估机制,为灾后重建优化工作提供专业决策支持。做好灾后遗址普查以及保护和利用,为后续开展防灾减灾教育提供借鉴。

加强农业田间管理,尽快恢复农业生产

组织和引导农民和村集体尽快组织排水清淤,检修受损农田设施,修复田埂和沟渠,清除设施大棚和果园内的残株、落叶、落果,疏除病株、烂果,为后续补种提供便利条件。整合高校等社会力量加快开展受灾农田损害程度排查,重点掌握蔬菜种植和粮食种植耕地损毁数据。组织跨学科专家团队迅速评估和建立耕地恢复方案,重点针对土壤通透性恢复、作物根系生理活性恢复、根系复壮、病虫害监测与防控等制定恢复重建方案。四是根据农民报送需求和评估情况迅速建立补助、改种方案,为作物受损严重区提供技术支持和种子支持。

加强生态农业建设,提升防灾减灾能力

全面分析本次洪涝灾害的时空特征,采取多种手段采集本次暴雨受灾区域的地理信息,在评估灾损影响基础上,开展农村地区洪涝灾害脆弱性评价,科学划定重点脆弱性等级、风险区域和缓冲区域,为后续防灾减灾提供重要参考。加强洪涝灾害脆弱区农田水利设施防御体系建设,优化设施和田间排水系统,最大限度地消除安全度汛隐患,减少农业生产损失。继续推进耕地修复和土壤改良,改善京郊农田和设施土壤结构,提升土壤质量,增加土壤的通气透水能力,减少极端天气下的田间积水现象,降低汛期农业危害。强化农田和果园的生态管理,鼓励农业循环利用,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土壤资源,保持农田的生态功能,提高作物抗逆性,减少病虫害发生。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加快具有较强抗灾能力的作物新品种的选育和推广。根据气候变化特点,研判适应性品种,适当调整种植结构,提高应对气象灾害的能力。

加大乡村灾后恢复重建社会支持网络建设,提升农民生活信心

广泛支持社会组织、高校和科研院所心理学和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为受灾严重家庭和救援牺牲家庭开展心理和社会支持辅导,提升其生活信心。建立全市社会工作者和心理学工作灾后恢复重建专家网络和志愿者网络,为灾后恢复重建方案和工作提供专业咨询和实务支持。要加大对受灾和救灾牺牲家庭的救济,确保其重拾生活信心。依托北京志愿网建立农业农村灾后恢复重建志愿者供需对接机制,助力受灾地区恢复重建。

完善农村重点区域洪涝灾害应急管理机制,做好应急防范

评估和建立应对洪涝灾害的物资储备和急救方案,通过政府补助、农民、村集体和企业自助,建成比较完备的洪涝灾害防灾减灾体系,以自备和政府储备等方式做好防灾减灾应对。借鉴脱贫攻坚经验建立困难人群的精准帮扶预案,为防范灾害做好准备。做好次生灾害防范,全面排查可能的塌方、饮水水源污染、传染病等次生灾害,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减小次生灾害影响。完善农房和农业设施建设有关防灾标准,将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纳入灾害脆弱区乡村建设和产业发展规划内容,强化应急避难和救援点位、通道等设置,提升居民的防灾减灾意识,灾区防灾减灾能力显著提升。

https://www.hubpd.com/#/detail?contentId=2882303761519509295


最新动态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