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守望新生。如今,人工智能在畜牧业的应用正日益成为推动该行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不仅提升了畜牧业的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也为可持续发展和食品安全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本期《为你喝彩》节目聚焦三位来自北京畜牧业的行业精英,看他们如何通过科技创新,为畜牧业带来革命性变化?
刘明:北京农学院里的“猪教授”
刘明,北京农学院动物科学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方向首席专家。他解决了猪的营养问题,提高了猪的健康水平,间接提升了人类饮食质量。猪吃的饲料以玉米豆粕型为主,大豆是豆粕的主要来源,仅2021年,中国大豆进口量将近1亿吨,面对近年来中国庞大的生猪养殖量和飞速飙升的饲料需求量,刘明决定进行产业升级,实现国产替代。
刘明在研究了众多微生物后,选择使用马克思克鲁维酵母,这种耐粗饲的微生物生长效率高,生物量大,非常适合用于替代传统饲料中的豆粕。刘明和团队经过不懈努力和持续探索,成功研发出了酵母蛋白、酵母水解物、酵母提取物及酵母培养物等一系列创新产品,实现了猪饲料产业的升级。这些产品不仅能够有效替代传统的豆粕和其他动物性蛋白原料,解决我国饲料蛋白原料短缺的问题,还能大幅减少对进口大豆的依赖,显著提高我国的食品安全水平。
麻柱:奶牛界的“麻布斯”
麻柱,北京三元种业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北京奶牛中心主任,他通过遗传学研究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提升奶牛的品质和产量。在行业里,他有一个有趣的社交昵称“Mabulls”。英文单词“Bulls”意为公牛,结合他的姓氏,大家都爱叫他“麻公牛”,而麻柱希望自己能成为牛圈里的“麻布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切实提升奶牛品质。
他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在育种中,通过图像处理技术,远程、快速且精准地捕捉到奶牛体型的每一个细节。通过自动化视频信号鉴定系统来评估奶牛的体型,在增加数据的准确性、提高采集效率的同时,也降低了育种成本。从几年前简陋的养殖设施,到如今智能化管理系统的全面使用,麻柱前进的每一步都印证着行业的飞速发展。他将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科研中,为奶牛养殖业带来了新的突破和可能。
刘爱巧:蛋鸡群中的“鸡妈妈”
刘爱巧,北京沃德辰龙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北京市蛋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负责人,国内公认最懂蛋鸡的人之一。多年前,美国蛋鸡育种巨头占领了中国蛋鸡养殖市场。作为国内行业龙头企业的研发负责人,刘爱巧不甘受制于人,她暗自发誓中国人餐桌上的鸡蛋一定要中国人自己说了算。
经过近十年的努力,刘爱巧带领研发团队培育出了适合中国饲养环境的“京红1号”和“京粉1号”两个品种,这种蛋鸡一只年产蛋高达330枚左右,赶超了国际水平,一举扭转了中国蛋鸡种业被“洋鸡”一统天下的局面。优质蛋鸡品种的成功培育,让刘爱巧也开始思考如何让生产性得到保障。改变传统的分发养殖经验手册的方式,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开发线上疾病诊断系统“智慧兽医”,大幅提高养殖效率和质量,助力养殖场转型升级,推动蛋鸡产业的发展。
礼物|他们如何通过科技创新,为畜牧业带来革命性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