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检索 学校首页 投稿

【绿色中国】绿林兴产业 青山有“黄金”

时间:2024-12-02 作者:文/绿色中国融媒体记者 铁铮 特约记者 陈胜伟 来源:绿色中国 浏览:

武陵山林下种“金”

浙江农林大学石艳博士带领“林下种‘金’”团队,在武陵山区依托“黄精共富学院”开展科技服务。她发挥在石斛黄精领域的研发优势,通过连续十年耕耘,打造出“一亩山地千斤粮万元钱” 的黄精产业振兴山区新模式。

2015年,石艳考入浙江农林大学,成为该校亚热带森林培育国家重点实验室森林药材团队一名硕士研究生,专门从事石斛黄精研究。浙江农林大学所在地对口帮扶的贵州黔东南,属于重点开展脱贫攻坚的武陵山片区,急需农林类技术支持。从那时起,石艳跟随导师,持续前往贵州黔东南等武陵山区开展技术服务。

石艳和她的同学们走遍了湖南、湖北、贵州、重庆四省交界,集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于一体的 “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武陵山区71个县(市、区),长年在武陵山区研究、推广石斛、黄精林下种植技术。2019年,石艳考取该校博士生,组建林下种“金”团队,利用专业技能为武陵山区服务。

华溪村地处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曾是武陵山片区典型的贫困村。近5年来,石艳和她的团队依托黄精共富学院,与华溪村开展了全面合作,每年现场服务不少于5次。团队先后研发出黄精林草和谐共生、黄精玉米复合经营两个模式,并将高新技术简单化、平民化,总结出光照调控乡言俚语的“华溪版本”。如今,当地黄精种植从220亩增至1500亩,实现产值2800万元、利润350万元,村集体分红5次,累计225.8万元。

石艳正在指导农户种植黄精

种植黄精时育苗存活率低的问题一直困扰着当地农民。林下种“金”团队通过3年攻关,成功地选育出多倍体大叶滇黄精“龙衔1号”,开发出“黄精一年成苗技术”,将传统的4年成苗周期缩短至1年,种子发芽率从原先的不到10%,增长至98%。育苗9200万株,种植25800亩,新增效益2705万元,受益农户874户。同时为武陵山区黄精产业发展提供了种苗保障。

在林下种“金”团队的指导下,湖南新化县黄精产业从无到有,到2023年底综合产值达到16.1亿元,从业人员超过14 万人。在种植和育苗上,2023年全县新增种植面积12000亩,育苗面积565亩,成为全国多花黄精最优质的种植育苗基地。

在产品精深加工方面,林下种“金”团队开发出黄精产品达20多个品种,为全县注册的409家黄精产业企业、合作社提供支撑,培育出规模以上企业6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省级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家,市级龙头企业7家。

在李聪、王正加、斯金平等导师的助力下,林下种“金”团队连续5年开展“万里行”科技服务,总计覆盖15个省区,124个县市区。通过实地调研和科技服务,全力破解“良种缺、周期长、低产值”的黄精生产实际难题,培养了大批“土专家”“田秀才”,将科技成果转化为推动产业发展的生产力。

畲药谷仙草“变现”

正值芒种,恰是灵芝覆土、三叶青种植的季节。在浙江省丽水市景宁县,浙江农林大学吴学谦教授在“中国畲药谷”种植基地,仔细查看林下破土而出的灵芝和刚刚抽出嫩芽的三叶青种苗。

灵芝、三叶青均系新“浙八味”浙产道地药材和处州本草“丽九味”。灵芝是著名药用真菌,三叶青则为丽水遂昌和景宁畲族民间草本常用药。一种是微生物,一种是藤本植物。吴教授将两者一起种在中国畲药谷的林下,释放出了“1+1>2”的效应。

三叶青林下袋式生态栽培种植新模式

2016年,吴学谦受聘为浙江农林大学中药与健康研究所所长、中药学科带头人。他带领团队选育“浙青1号”等高药效成分优良品种,创新发明趁鲜三叶青口服型中药饮片,以及灭菌、冷冻干燥和超微粉碎加工新技术等,开发出破壁灵芝孢子粉、冻干破壁三叶青粉等新型破壁中药饮片,提炼出灵芝、铁皮石斛等道地药材精华。

2017年,吴学谦担任了遂昌县科技特派员。他了解到,“遂昌三叶青”获得了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但三叶青产业却没发展起来。“三叶青喜阴,遂昌当地野生种质资源丰富,能否将两者结合,探索在林下种植三叶青的新模式?”经过多年探索,吴学谦探索出了“不砍树,也能种”三叶青林下袋式生态栽培新模式,在遂昌开创了规模化人工种植三叶青的先河,亩产鲜块茎近150公斤。

吴学谦在遂昌县金竹镇梭溪塘岭村药王谷基地投资注册“五养堂益农(遂昌)现代农业有限公司”,并吸收10多个示范户入股,共享利益分成。他认为:“只有将企业的利益和农户的利益更加紧密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带领大家共同致富。”

2020年3月,吴学谦卖掉省城的2套房,筹资在遂昌建成了全国首条年产7000万西林瓶的三叶青粉直接口服中药饮片智能自动化生产线。

2021年,项目建设试运行,实现产值780万元;2022年,建成冻干三叶青粉直接口服中药饮片自动化生产线和破壁灵芝孢子粉保健食品加工车间,实现产值2500万元;2023年,获浙江省药品和保健食品生产许可证后开始批量制药,实现产值近6000多 万元……

经过几年努力,吴学谦和“五养堂”已经能充分消化遂昌县三叶青产量,助力遂昌从中药材种植大县向中医药产业强县迈进。

吴学谦教授在指导生态栽培三叶青

使用吴学谦研发的林下袋式生态种植技术,每亩林地普遍可种1000-1500袋三叶青,3-4年成熟后每亩预计创收3-5万元。2023年,五养堂从农户、合作社手中收购2000多万新鲜三叶青,多年累计收购超亿元,直接惠及遂昌三叶青种植户300余户。

吴学谦说,从一产中药种植、二产精深加工,到三产服务赋能,希望将共富模式搭建好,让农户更好参与到产业发展红利共享当中,“要让农户收益与企业利益合二为一,组成利益共同体。”

吴学谦探索推出了订单保护政策,实施“统一供种+统一模式+种植补助+保底收购”全周期服务,以不低于12元/袋的订单保护价收购农户的三叶青,确保了三叶青种植户的基本收益。在这一政策的激励下,当地农户种植积极性不断增加。返乡创业的示范户傅长泳,在吴学谦的指导下建起“药王谷”,有效盘活3000多亩闲置土地,年产三叶青种苗500多万株,产值已突破1000万元。

近年来,五养堂协助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7家,涉及种植户70户,有效带动合作社农民增收6335万元。

吴学谦认为,畲药是中华民族医药宝库的瑰宝。畲药的开发对于更好地造福百姓健康,助力当地农户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他将浙江景宁畲族传统药草研究开发,作为自己新的研究推广工作目标。目前,已建立了中国畲药谷药材基地,计划建成具备年繁育1000万株畲药种苗产能的繁育基地,2000-3000亩灵芝、食凉茶、小香勾等景宁特色畲药生态栽培核心示范基地。

前不久,“中国畲药谷”林业共同富裕综合体入选浙江省林业局“2024年省林业推进共同富裕试点任务”榜单。

“灵芝、三叶青等中草药,过去是山区人的救命草,今后更是乡村振兴的仙草。”吴学谦对未来充满信心。

绿叶子变成金票子

在杭州建德的金线莲种植基地里,绿油油的叶片、金灿灿的叶脉,金线莲正在春风中蓬勃生长。这是浙江农林大学“金兰结缘”师生团队,指导当地农户种下的新年又一批仿野生金线莲。

从2021年至2023年,这个团队帮助农户种植金线莲30亩,农户增收约216万元,带动就业60余人。同时,填补了金线莲市场缺口,促进了林下生态循环,实现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相统一。

金线莲是我国珍稀名贵中药材,被誉为“神草”“药王”,多用于急慢性肝炎、糖尿病、风湿性关节炎等症。为更好的研发推广金线莲,2021年,浙江农林大学成立了由中药等专业的8位硕士研究生、7位本科生组成的“金兰结缘”团队,开始专注于研究金线莲林下仿野生栽培的研究和推广,发挥专业优势,指导村民种植金线莲、走上致富路。

在导师邵清松教授的支持下,团队选定建德市开展金线莲林下仿野生栽培试种实验。团队联合运用“新品种+优菌剂+全模式”三大技术,经过试种,解决了金线莲种苗易感染真菌导致死亡率极高、林下的土壤菌群条件不适合等一系列野生栽培难题,最终成活率高达90%。邵清松说,在团队的努力下,林下仿野生金线莲种植已突破了高死亡率、低月龄的种植困境,成为可致富的林下种植新方向。

2022年2月,团队成立了杭州鑫兰生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与建德当地农户开展合作扩大种植面积。在合作前期,只收取种苗费用,解决了农户启动资金不足的难题。公司与农户签订统购统销协议,解决了农户的后顾之忧。在师生们的技术支持下,这家人种植了10亩金线莲,每亩收入约7.2万元。见证金线莲带来的收益后,当地更多农户找到了公司,表达了合作意愿……

团队在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内对金线莲进行分子辅助育种,建立株系圃并进行组培扩繁,成功缩短育种时间,将金线莲优质内生真菌进行分离与保藏。通过实验室对峙培养实验,创新新型金线莲土壤改良菌剂。团队总结出了金线莲全套林下栽培模式,并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

看着一株株金线莲的“绿叶子”,正长成助力农户致富的“金票子”,团队的师生们都十分振奋。他们表示要继续努力,为乡村振兴做出新贡献。

“薄弱村”建起智慧蜂场

在北京市房山区蒲洼乡蒲洼村,一大早,北京农学院智慧农业研究院数字乡村所所长段长青就在养蜂场忙活起来。蜂场四周的山坡上点缀着各色鲜花,幽幽香气弥漫,引得不少蜜蜂前来采粉。

在智慧农业专班的帮助下,当地建起了“智慧蜂场”,注册“E窝蜂”品牌,实现了中华蜂养殖产业的规范化、数字化和标准化。目前,该乡7个集体经济薄弱村全部“摘帽”,形成“一乡一品”的区域特色分布。

蒲洼乡距北京市区约120公里,是京西南最远的乡。其中蒲洼等自然村位置偏远,常住人口少,村集体经济薄弱。

2020年,北京农学院的教授及研究生团队进驻蒲洼乡,对蒲洼乡7个集体经济薄弱村进行信息化技术帮扶。经过深入调研,他们发现,蒲洼乡的中华蜂养殖历史悠久,且生态环境适宜。但土法养殖需要大量人力投入,留驻蒲洼乡的多是老年人,劳动能力跟不上,导致产业整体效益不高,发展不起来。

智慧研究院依托计算机专业优势,探索出了智慧技术和中华蜂养殖相结合的新路子——“智能蜂箱”。为了提高效率,他们在蜂箱上加装了传感器、控制主板,实时监测温湿度、蜜蜂出入数据。蜂农不用再像过去那样挨个翻蜂箱,手机上一查就能掌握情况。

解决了人工问题后,又有一道新的难题摆在智慧农业专班面前:如何提高蒲洼蜂蜜的市场竞争力?

在前期大量实验的基础上,专家们走访了全国多个养蜂基地,借鉴各地老蜂农的养殖经验,结合中华蜂的习性,推出了多箱体成熟蜜生产技术:在原有蜂箱上再加一层,增大储蜜空间。同时,给蜜蜂留足把水蜜转化为成熟蜜的时间,提高蜂蜜品质。

技术改进之后,蒲洼蜂蜜的收购价提升了一至两倍。老百姓尝到了甜头,纷纷向智慧农业专班学起新技术,钱包也鼓了起来。

目前,蒲洼乡平均一个蜂农可饲养100群中华蜂,单人饲养规模提高了50%。蜂农年收入将近10万元,较原来翻了一倍。

近年来,北京农学院派驻了10多名研究生深入农村生产一线,为农户提供面对面、手把手的技术帮扶,研究解决农业农村发展中的实际问题。

《绿色中国》 B(下半月) 2024年9月号

绿林兴产业 青山有“黄金”


最新动态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