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从北京农学院智能科学与工程学院获悉,本学期,北京农学院面向19个专业的947名学生全面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实现各学科全覆盖。

去年秋季学期起,北京农学院就面向全体新生开设了人工智能通识必修课。课程由智能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邱权教授和副院长魏占勇副教授领衔,李晓华副教授担任课程负责人,共23名教师任教。团队成员拥有多元化的专业背景,覆盖大数据科学与技术、物联网工程、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等多个领域,组成了一支教学与科研实力兼备、学科交叉、特色突出的复合型师资团队。
课程设置既包括理论讲解,也设置了实践环节,让学生们在实际操作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增强了学生对人工智能领域的兴趣和探索欲望。截至目前,该课程参与度高,反响热烈,总体满意度达到92.5%,其中“非常满意”占比高达66.7%。

本学期开设的人工智能通识课程采用“双轨并行”教学模式,分为《人工智能导论A》《人工智能导论B》两门课程,对接不同学科背景。两门课程将共享优质教学资源,实现差异化培养目标,助力学生构建“AI+X”的复合知识体系。邱权表示,人工智能导论通识课总课时为32学时。其中,理工类理论课28学时,实验课4学时,较多的理论课时可帮助理工科学生深入理解人工智能背后复杂的技术原理与算法逻辑。管文类理论课24学时,实验课8学时,相对更多的实验课时能让管文类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会人工智能在不同场景的应用,更多聚焦人工智能在管理、经济、社会领域的应用及影响。
邱权介绍:“通过课程学习,学生将了解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主要研究领域和前沿动态,理解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核心技术的原理和基本算法,熟悉人工智能在不同领域的典型应用案例,能够分析和理解复杂的人工智能算法和模型的逻辑结构,提升创新思维,增强对人工智能伦理和社会影响等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素养,使他们能够在未来面对人工智能相关决策时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

北京农学院面向在校生全员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