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检索 学校首页 投稿

【新京报】高校微专业受欢迎,教学试验田如何锻造学生就业“通行证”?

时间:2025-04-22 作者:新京报 来源:新京报 浏览:

“报名可火爆了,第一轮报名我错过了,第二轮才报上,班级群里很快就超过了120人……”北京林业大学2024级自然教育微专业学员马铭琰(化名)回忆起去年9月报名微专业时的场景。“这个领域我一直很感兴趣,也很珍惜有这样毕业后再次坐在教室里学习的机会。”

3月中旬,北京科技大学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了一则招生信息,该校首届13个微专业正式面向全校招生,招生名额为480人。同月,北京农学院正式上线了树木医生和农业知识产权两个微专业,为学子们提供了更多元化的学习选择。

高校开设微专业已渐成趋势。记者注意到,教育部也在日前印发通知,部署实施高校学生就业能力提升“双千”计划,其中明确提出要推动全国范围内开设1000个“微专业”(或专业课程群)和1000个职业能力培训课程。

高校如何确定开设哪些微专业、背后有哪些考量?如何提升微专业证书的“含金量”?微专业未来有哪些发展趋势?就此话题,新京报记者采访了高校相关负责人。

课程设置灵活、拓宽学生职业赛道

“多元需求,自主选择模块组合,学时更短,让兴趣选修自由,让职业赛道拓宽……”北京科技大学发布的招生信息中写道。

马铭琰当时选择报名微专业也是被这些特点吸引。“修业年限只要一年,而且平时上课都在周末,线上、线下上课可以灵活选择,对在校、非在校生都比较友好。”

她告诉记者,自己的专业领域与自然教育并无太多关联,选择报名自然教育微专业主要是出于热爱和兴趣,“希望自己在自然生态领域不仅仅停留在兴趣层面,而是掌握更全面、深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拓宽视野、认识更多志同道合小伙伴的同时,也可以为未来多样化的职业选择赋能。”

何谓微专业?《北京科技大学微专业建设与管理实施办法 (试行)》中提到,微专业是指在本科专业目录以外,以培养跨学科交叉融合的新型人才为目标,围绕某个特定学术研究领域、产业发展趋势或者专业领域核心素养,打破学科专业壁垒,开设一组核心课程,开展的一种灵活、系统的新型专业组织模式。

同样是学习相关课程,微专业与高校现有的辅修专业、双学位有何不同?

北京农学院教务处副处长颜亭玉表示,辅修与双学位强调学科体系的完整性,而微专业以就业和兴趣为导向,注重“小切口、深挖掘”,旨在快速提升学生的跨专业竞争力。

北京科技大学教务处处长罗熊给出了更详细的解释,辅修专业是指在主修本科专业的基础上,辅修另一个本科专业,是在教育部专业目录下设置的专业。而微专业是高校根据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单独设置的,不受教育部专业目录限制,相对而言更灵活。

与此同时,在课程设置上,两者之间也有很大区别。“辅修的话课程都是专业的核心课程,我们学校要求辅修专业要达到35个学分,双学位是要达到50个学分,学分都是比较多的。”罗熊表示,微专业则是单独设立的核心课程,每个微专业开设6至10门核心课程,总学分控制在12至20个学分,学分要求更少,学程更短。

颜亭玉也提到,辅修专业通常需完成20至30个学分,修读周期在2至3年;双学位需修满约50学分,修读周期4年,“微专业课程精简高效,通常仅需12-16学分,2至3个学期即可完成。”

此外,双方在毕业要求方面也有很大差别。“一般辅修学士学位,我们都会在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学信网)上标注,一本学位证,两个学位。但是微专业是非学历教育,不在学信网备注信息,不进行国家统一的学历电子注册,也不授予学位。”罗熊说道。

高校如何确定要开设哪些微专业?罗熊表示,高校开设微专业主要基于适应学生未来发展需求、学校交叉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科背景、特色优势等现实因素,“我们也针对企业、学生做了一些调研,学生反馈希望能通过微专业接触到校内外的一些实践资源,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同时也希望通过微专业加强对校外优质实践资源的了解。”最终,该校2024-2025学年计划开设13个微专业,涉及该校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冶金与生态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自动化学院等9大学院。

与企业、行业深度对接,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实用性强、实践性强,是不少学生对微专业的第一印象。

然而,也有已参加微专业的学生向记者反映,自己参加的微专业课程还是以理论课为主,实践环节没有达预期。“会在课堂上有一些模拟练习,但外出调研和实景实操较少,实践课学校则安排了一个短期的行业协会集中培训,和开始想象的还是有一些差距。如果学完马上从业,恐怕还是会不知如何上手。”北京一高校微专业学生李靓(化名)说道。

这一问题如何破解?“我们非常强调企业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所以我们在这个微专业的课程设计里搭建了一个沉浸式的体验智能冶金的实验平台。”罗熊介绍,学生可以在该平台上逐渐获得数据采集、治理、分析、挖掘及可视化技能。与此同时,学生还可以进入老师的项目组,参与一线企业实习项目。

罗熊解释,学校还可以借助数字孪生技术克隆生产线,为学生提供非常有效的实践训练环境,从而让学生成长为具有扎实的冶金专业知识和大数据技术能力的“复合型稀缺人才”。

北京科技大学也试图将更多的就业技能点融入课程之中。罗熊以冶金大数据技术微专业为例说道,冶金工程专业是北科大的重点学科专业,结合人工智能大数据方向合作开设了微专业,“它的课程主要包括两大类,一个是‘数据炼丹炉’必修课,包括Python程序设计、大数据系统概论、数据统计分析方法;还有一个是‘跨界Buff加成’实战包,包括冶金大数据采集和治理,冶金大数据的分析挖掘,还有结合企业实际要求特别开设的冶金大数据案例分析和技术实践。”

一般来说,微专业的修业时间并不长,如何确保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实践达到预期?颜亭玉解释,该校从三方面着手:一是按企业真实需求设计实训项目,确保“学完就能用”;二是安排专业教师+企业导师双指导,手把手带练;三是建立实践质量跟踪机制,每学期根据学生反馈优化实操内容。学校将进一步新增实践基地,确保每个微专业都有对应的实战训练场景。

此外记者了解到,在不少学生看来,微专业证书“仅能证明对该领域有所了解”,而用人单位更看重传统学位或辅修经历。如何提升微专业证书含金量、在就业市场的认可度,也成为值得探讨的话题。

对此,罗熊表示,高校设置微专业主要是实现学校与企业、课堂与实践、项目与实操的相互融合,打通学术和产业的边界,用项目实践来检验专业学习,最终达到产学研融合、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跟企业的项目式合作学习,可以保证我们的微专业证书在就业市场的认可度。”

与此同时,行业协会的加入也丰富了微专业证书的种类。颜亭玉介绍,针对树木医生微专业,北京树木医学研究会将提供树木医生职业培训,通过理论和实践考试后获得该研究会颁发的树木医生证书;农业知识产权微专业的学生,可以报名参加国家知识产权局组织的专利代理师资格考试,并获取专利代理师资格。

此外,颜亭玉还提到,未来该校在推动微专业建设时将重点推进“三化”建设,即课程模块化(可灵活组合)、认证标准化(行业认可)、培养订单化(按企订制),真正让微专业成为就业“通行证”。

微专业受学生欢迎,未来建设须紧扣产业需求

“从目前报名情况来看,两个微专业都已出现超额报名现象。学校正在根据实际情况研究招生计划,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颜亭玉说道。罗熊也透露,截至报名结束,还有许多学生想要报名,学生对首批建设的微专业非常感兴趣,“冶金大数据技术、钢铁制造数字孪生、数字人文、智能优化与数据计算、金融科技,这几个专业都是学生关注度比较高的。”

不同微专业的考核方式也不尽相同。数智工程微专业所开设的课程以考试或者报告的形式进行考核;冶金大数据技术微专业则按照平时成绩40%+期末成绩60%的方式进行考核;日语与跨文化交际微专业除了考试外,还加入了口试的考核方式。

不只是学生,微专业也处于“考核”之中。

罗熊表示,学校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课程质量进行跟踪评价分析,并综合考量学生的学习效果,为未来微专业的设置调整提供重要参考。记者了解到,《北京科技大学微专业建设与管理实施办法 (试行)》中提到,学校将对微专业实行动态管理。微专业建设期满,在各专业自评基础上,学校组织专家对微专业建设与实施情况进行验收,验收合格的微专业可继续招生,验收不合格的微专业终止招生,并限期整改或取消。

北京农学院也建立了包含课堂表现、实践成果等多元评价体系,并定期跟踪学生学习发展情况,同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根据行业发展和学生反馈持续优化课程内容,既保持教学的前沿性,又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

剑指大学生就业痛点,高校微专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罗熊表示,高校开设微专业要避免同质化,在设计微专业时要充分结合学校的特色和优势,同时利用好校内外的优势教学资源,体现出学校分类发展、学科立体交叉深度融合进行人才培养的需求,“同时一定要符合社会实际发展的需求,通过微专业可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知识结构复合型培养的要求,特别是要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这是未来在开设微专业时要重点思考的目标导向。”

颜亭玉认为,微专业建设必须紧扣产业需求,避免跟风设课,微专业要能够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助力,“在课程内容上,要精准对接岗位核心技能,直接培养企业需要的实战能力;二是师资配备精准对接行业专家,聘请企业技术骨干参与授课;三是就业出口精准对接合作企业,建立学习-实习-就业一站式通道。”

https://m.bjnews.com.cn/detail/1744940987168738.html?shareuser=154097279612706&share_type=1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