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检索 学校首页 投稿

【劳动午报】北京农学院智力支持延庆县四海镇见成效

时间:2014-09-29 作者: 来源: 浏览:

    

    国庆节临近,延庆县四海镇的花农格外忙碌,每天都把十余万盆鲜花运往北京城区。花卉产业是四海的主导产业,除了输出各类花卉外,城里人也不断前来赏花,仅今年中秋假期,就有万余家庭过来。而在十几年前,这里只是一个普通乡镇,是什么让他们打响“四海制造”品牌的呢?镇长贺常荣说:“这多亏有北京农学院专家的支持。”

专家带村民走遍山林“寻宝”

2003年至今,北京农学院十余名专家教授奔波于学校和四海镇之间,用科技成果为花卉产业、林下经济、特色林果、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支撑。

当年,北京农学院几位花卉专家发现四海镇昼夜温差大,气候条件十分适宜种植花卉,就与当地开始试种百合,卖往各地。2006年,四海镇确定“花木之乡”的发展思路,开始建设野生花卉资源圃,带动百姓养花,农学院几位教授负责60亩资源圃的技术管理和服务。

北京农学院赵祥云、王文和、王树栋等几位专家带着村民整日在山林里“寻宝”,在专家的火眼金睛辨识下,很多百姓常见的“杂草野花”都成为宝贝挖了回来,仅收集到的野生花卉就达20多种。专家每周至少去一趟四海镇,为农民答疑解惑;对于一些当场来不及解决的问题,他们就回到学校查阅资料、请教同事,下一次去时再教给花农。

赶上天气不好,有时一趟要走上两三个小时。每次专家一到村里,就被村民们围住,咨询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问题,晚了回不了学校,就被村民“抢”走,拉到家里吃住。几位专家有时到山上寻找野生花卉资源,回来晚了,不好意思麻烦村民,就到镇政府和打更人凑合一宿。

3年后,60亩资源圃建了起来,百花争艳,从选定品种、到种植技术指导,从病虫害防治到产品深加工,北京农学院专家把最新的农业科技送到一户户花农家里。

专家“坐诊”为花卉产业把脉

经过10年发展,四海镇花卉园区达到5000亩,但随之出现花卉种植结构单一、品种老化、单产下滑等问题。2012年开始,在市农委的支持下,北京农学院在四海镇建立农业科技综合服务试验站,9名教授组成专家团队,开展关键共性技术科研协作攻关和推广服务,他们公示电话,每月进站“坐诊”。

万寿菊为四海花卉的第一主打产业,种植面积达3000亩。但是近年来病害频发,严重影响产量及景观效果。张克中教授和刘正坪教授带领研究小组,多次深入四海万寿菊产业一线,寻找病害原因,研究防治对策。经过两年多的科学研究和试验示范,万寿菊病害发生率由2013年的87.2%降至2014年9月的8.3%。

四海茶菊种植面积约1650亩,每亩可给农民带来收益3000元。但由于茶菊多年采用扦插繁殖,部分植株产量降低、品质变劣。从2012年起,姬谦龙教授给四海种植专业合作社繁育茶菊脱毒种苗,为茶菊可持续供应增加了科技保证。

试验站建站以来,培训四海花农、果农等千余人次,培养了10多名青年教师,20多名研究生,不仅使科研成果惠及农民,还为教师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提供了平台。

土里“黑疙瘩”变成值钱宝贝

昨天,在四海站西沟里村村民刘希全家的废弃院子里,记者乍看有一片落叶覆盖地面,用手扒开,蹲在地上仔细看,能看到黑色的块状物。看起来不起眼,刘希全却把它当成宝贝,“这是药用真菌猪苓,1斤干的能卖200元,种1斤收10斤,值钱着呢!”

四海镇西沟里村、西沟外村、菜食河村、黑汉岭村过去以种植玉米为主,是靠天吃饭的穷山村。2009年,农学院陈青君教授受邀给农户讲解猪苓无性繁殖技术,指导农户栽植。从2011年至今,陈青君教授教合作社实施筐植猪苓、林下仿野生栽植猪苓技术,使西沟里村成为远近闻名的猪苓种植村,45户人家中有近40户种植这个,1年收入能到20万。刘希全说:“有了教授的指导,我们才知道,土里真能产‘金子’。”

陈青君教授推广的食用菌,除了猪苓外,还有灰树花、口蘑、野生松蘑、榛蘑等种类。通过发展食用菌产业,四海农民年增收500万元以上。说起陈青君,村民们既敬佩又亲切:“陈老师一开始手把手教我们,种植出了问题,她比我们还着急,现在几乎每周都来,挨家挨户地看;我们遇到什么问题,可以第一时间给她打电话。”

四海镇党委书记李凤云感叹:“北京农学院教授10余年来的智力‘投资’,为四海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本报记者 任洁 通讯员 刘铁军 张丽萍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