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土里真能产‘金子’”
——北京农学院10余年扶持延庆四海花卉产业发展
离北京城80多公里的延庆县四海镇,是闻名的花卉之乡,每天有10多万盆鲜花运往北京城区。
四海镇党委书记李凤云说:“四海镇有5000亩花卉园区,10余年来,北京农学院10多位专家教授,奔波于学校和四海之间,用科技成果为四海的花卉产业、林下经济、特色林果、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撑,让花农增产又增收。”四海镇西沟里村村民刘希全说:“有了农学院教授的指导,我们才知道,原来土里真能产‘金子’。”
百姓眼里的“杂草野花”
说起北京农学院与四海镇的情谊,要从10余年前开始。
2001年,北京农学院几位花卉专家在科研考察时发现,四海的气候十分适宜种植花卉。2002年,四海镇与北京农学院、市县林业局合作,试验试种百合花卉成功后,成立了花卉公司,建成北京市最大的百合种球繁育基地,规模最大时达200亩,年产种球400万粒,销往全国,让靠天吃饭的山区乡镇,看到了致富的希望。
为了收集适宜当地生产的花卉种质资源,赵祥云、王文和、王树栋等几位教授带着村民整日在山林里“寻宝”,百姓眼里的杂草野花,都被他们当成宝贝从山上挖了回来,光收集的野生花卉就达20多种,当地农民称王文和“没有他不认识的花”。
给农民“点花成金”的“金手指”
“农民没有技术,用土方法种花是不行的,我们要给他们‘点花成金’的‘金手指’。”王文和说,从栽培技术示范,到育苗、上盆、除虫等各个环节,手把手地逐一传授给他们。如今,当地农民一看到农学院的教授来了,争着将他们“抢”回家。院里的杏熟了,摘一捧给专家尝尝;刚磨出的豆腐,端一碗给教授品尝。
在专家的指导下,四海镇的花卉产业迅速发展。从2007年开始,四海镇先后种植玫瑰、茶菊、万寿菊等花卉品种,种植面积多达数千亩。从选定品种到种植技术指导,从病虫害防治到产品深加工,北京农学院把最新的科技成果都带到了这里,送到各个专业合作社,送到一户户花农家里。
解决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难题
四海的花卉种植成功了,产业做大了,花卉打出名气了。但又遇到了新的挑战,出现了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花卉种植结构单一,品种逐渐老化,主导花卉单产下滑,农民增收动力不足等。
2012年开始,在北京市农委的支持和指导下,农学院在四海镇建立了“农业科技综合服务试验站”,开展农业关键共性技术科研协作攻关和推广服务,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深度结合。试验站站长侯芳梅副教授告诉记者,试验站实行站长负责制和专家责任制,由9名教授组成专家团队,在特色花卉产业、林果产业、景观及休闲产业规划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科技服务,通过指导和培训农业合作社、企业及种植大户,辐射到全镇各村农民、合作社社员,解决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的难题。
自试验站建站以来,共培训花农、果农等千余人次,培养10多名青年教师,20多名研究生,不仅科研成果落地转化、惠及农民,还为教师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提供了平台和实践基地。农学院党委副书记高东表示:“科学研究要落地,人才培养也要落地,作为北京唯一的市属农业院校,我们的论文就应该写在京郊大地上,我们的成果就应该体现在农村的发展和农民的收获里。”(本报记者 张景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