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9月29日电 (熊旭 实习生胡少雄)四海镇,是北京的著名的花卉之乡,每天都有十余万盆鲜花运往北京城区。四海花卉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助推,“正因为有了专家教授的指导,我们才知道,原来土里真能产‘金子’。”四海镇西沟里村村民刘希全说。
北京农学院的专家教授常年奔波于学校和四海镇之间,用科技成果为四海的花卉产业、林下经济、特色林果、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支撑,手把手教农民种植技术,帮农民增收致富,改变了四海长期靠天吃饭的现状
“授之以渔” 让农民“点土成金”
十三年前,北京农学院的专家就与四海镇之间产生了很微妙的关系。2001年,北京农院学几位花卉专家无意间发现四海镇的气候条件十分适宜种植花卉。2002年,四海镇与北京农学院、市县林业局合作成立了花卉公司,建成了北京市最大的百合种球繁育基地,年产种球400万粒,销往全国。
北京农学院的专家深知“授之以渔”的重要性,于是指导四海镇建设野生花卉资源圃,收集和保存适宜当地花卉产业需求的各类花卉种质资源,进行栽培技术示范,带动百姓养花。为了查看四海镇的地形、水源情况,农学院教授赵祥云几乎跑遍了镇里的每一寸土地。经过深入的调研,农学院的专家们最终将花圃选址设在四海村,并为四海镇拟写了花卉资源圃建设中长期规划文本和图纸。为了收集和保存适宜当地花卉产业需求的各类露地花卉种质资源,赵祥云、王文和、王树栋等几位专家带着村民整日在山林里“寻宝”,在专家的火眼金睛下,很多百姓常见的“杂草野花”都当成宝贝从山上挖了回来,仅收集到的当地野生花卉就达二十多种。
经过3年的辛苦付出,60亩资源圃终于建设完成。收集有宿根花卉50种、引种的宿根花卉20种、球根花卉百合30种、马蹄莲10种、引种玫瑰品种4种、收集北京野生蔷薇等当地野生花卉20余种。除了建设花卉圃,专家组还手把手教给农民种植技术,从育苗、上盆、管理、除虫等各个环节,逐一传授。“农民没有技术,只用土方法种花是行不通的,我们要给他们‘点花成金’的‘金手指’。”王文和笑着说。
在北京农学院专家教授的细心指导下,四海镇的花卉产业发展迅速,很多花农都成为“土专家”,实现了种花致富。现任四海镇农业服务中心主任的史怀国,从20出头参加工作,就一直跟着农学院的专家教授在花卉栽培繁育和科研方面摸爬滚打,经过了10多年的积累,如今在当地农民眼中他就是四海的“花卉专家”。从2007年开始,四海镇先后种植玫瑰、茶菊、万寿菊等花卉品种,种植面积上千亩。从选定品种、到种植技术指导,从病虫害防治到产品深加工,北京农学院专家把最新的农业科技都带到了这里,送到各个专业合作社,送到一户户花农家里。
“坐镇”四海 解决“最后一公里”难题
十年间,四海的花卉产业虽取得了长足发展,但花卉种植结构单一,品种逐渐老化,主导花卉单产下滑,农民增收动力不足等问题都成了制约产业发展的“绊脚石”。
为解决这些基础性的瓶颈问题,2012年北京农学院专家在四海镇组织建立了“北京农学院延庆县四海镇农业科技综合服务试验站”,通过开展关键共性技术科研协作攻关和推广服务,以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深度结合。
站长侯芳梅副教授告诉记者,试验站实行站长负责制和专家责任制,由北京农学院9名教授组成的专家团队在特色花卉产业、林果产业、景观及休闲产业规划、林下经济等方面给予全方位的科技支持,通过指导农业合作社、企业、种植大户,进一步辐射到全镇各村农民、合作社社员,解决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的难题。
北京农学院不仅出动了花卉专家,还请来了食用菌、果树、景观规划方面的专家为四海的产业发展出谋划策。
农学院果树专家秦岭、张杰为四海制定了特色林果苗木产业发展规划及布局设计,确定了围绕四海镇现有特色林果资源板栗、榛子和李子的种质创新和品种改良开展工作。为了提升四海花卉产业发展的水平,马晓燕教授为四海镇进行了“四季花海彩虹谷花卉科技园区规划”,进行休闲观赏区、种子种苗生产区、设施花卉生产区等方面的产业规划,为四海花卉产业的发展提供新思路。
试验站自建站以来,不仅成功让科研成果落地转化、惠及农民,还为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和实践基地。据悉,试验站共为四海镇培训四海花农、果农等千余人次,青年教师10余名,研究生20余名。北京农学院党委副书记高东表示:“科学研究要落地,人才培养也要落地,作为北京唯一的市属农业院校,我们的论文就应该写在京郊大地上,我们的成果就应该体现在农村的发展和农民的收获里。”
http://edu.people.com.cn/n/2014/0929/c367001-257623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