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忠伟,男,1969年12月出生,湖南永兴人,中共党员,管理学博士,经济学博士后,教授、硕士生导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北京市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国家级特色专业负责人、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负责人、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带头人、北京市精品课程负责人、北京市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北京市高校优秀党员、北京市师德先进个人、北京市高校教育先锋。现任北京农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党总支书记,兼任中国农业技术经济学会副秘书长(常务理事)、中国农业经济学会理事、北京农学会理事、中国农业技术推广协会理事、北京林学会理事、中国林牧渔业经济学会林业经济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等。
自1992年参加工作以来,何忠伟一直从事“三农”问题研究,主要研究方向是都市型现代农业与农业技术经济。先后在《中国农村经济》、《农业经济问题》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60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项目、中国博士后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教育部重点项目、农业部软科学项目、北京市自然基金等各级课题40项;荣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等各级奖励12项;撰写《中国农业补贴政策效果与体系研究》、《中国鲜活果蔬产品价格波动与形成机制研究》、《北京沟域经济发展研究》等专著10余部,主编《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农业企业经营管理学》等教材6部。
以上众多的研究成果与论文专著,是接近成功的积淀,也是走向成就的必然。2013年5月31日,我校接到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通知,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公布2012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名单的通知》(人社部函〔2013〕31号)精神,经国务院批准,北京农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何忠伟同志被选拔为2012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
业精于勤 深入研究做成功铺垫
能够享受2012年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无疑是莫大的荣誉,这是对何忠伟长达20年的农业课题研究的肯定,也是对他多年辛勤付出、勤恳专研的回报。自从1992年从事农业问题研究至今,何忠伟认定要为都市型现代农业和农业技术经济贡献自己的力量,无论什么困难,他都觉得在这份坚韧面前,这些困难只是飘然而过的浮云。当然,成功的取得并非单凭一己之力便可造就的,在国家日益重视农业、农村、农民并且连续出台9个与农业相关的中央文件的大背景下,优良的政策环境更坚定了何忠伟致力于“三农”问题的研究意向。同时,我校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现代农业的研究,尤其是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问题,这为何忠伟提供了良好的技术与资金支持。
2002年中国加入WTO后,更为国际化的经济贸易往来与经济结构的改变,在日益激烈的贸易竞争中,农业经济如何发展也成为何忠伟专注研究的领域。在各国贸易冲击下,农业的弱质性,使农业经济的发展遭受严峻的考验。加入WTO是一个发展经济的机会,但从另一种角度看,如果稍有不当,就是对农业经济的冲击。当时正在筹备博士论文的何忠伟,将研究重点着力于“中国农业补贴政策”。通过国家政策支持、资金扶持,辅助农业经济的平稳发展。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不仅使何忠伟出色的完成了博士论文,该成果还丰富和发展了农业经济学和农业政策学的理论,并首次系统对中国农业补贴政策进行效果评价,构建完整的中国农业补贴政策体系。湖南省科技厅组织的评审专家认为,该研究成果在国内居于领先水平。何忠伟农业补贴政策研究成果于2007年在湖南省科技厅政策法规与体制改革处主办的《决策研究》中摘要发表,供湖南省相关部门和领导参阅。先后荣获2007年中国商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2008年北京市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出版1本著作,发表学术论文10篇。这些成果在学术界引起了较好反响,为今后学者研究我国农业补贴政策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何忠伟在谈到2习和研究时,深有感触地说:“我们看书,不能只看书不用书。在学习的同时,着眼于社会实际,将所学致用,才是学习的本质。学习并非局限于理论知识的掌握,那不是学会,只有当你将学习融入生活,‘接地气’的学习,才是真正的学习。”
做“接地气”学者 为社会服务
何忠伟始终认为,在当今时代,科技进步、知识翻新的速度不断加快,固步自封绝不是一个学者的明智之选,只有结合当下实际情况,将经济发展、社会需求与国家政策相结合,从而衍生自己的思想,同时为人所知、为国有益,才是学者应有的态度与行为。
“十一五”期间,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提出,使何忠伟扩大了自己的研究范围。开展了对北京市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全面研究,尤其是对“资源环境约束下的北京生态产业”和“科教兴村”战略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了发展生态产业的基本思路和产业布局,获得8项资助课题,荣获省部级成果奖5项,出版专著10本,发表论文30篇。向北京市农委、市民委提交“北京沟域经济发展研究报告”、“北京会展农业发展研究”、“北京少数民族乡村经济发展研究”等重点咨询研究报告,被北京市农委和市民委采纳,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目前,北京市已经把发展沟域经济列于“十二五”规划之中,出台了《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沟域经济发展的意见》、《北京市沟域经济发展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文件,设立每年1亿元的沟域经济发展专项基金。
何忠伟正是这样“接地气”的学者,在农业经济研究领域中,随时而变的深入研究探讨,让个人的研究成果更好的服务农民、服务群众、服务国家。这也是身为学者的坚实立场:研究并不仅仅为了个人的成功,并不是简单的功成名就,更重要的是,让农民从中获益,为国家政策提供决策参考,让学术的进步成为整个社会的进步。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何忠伟不仅仅是一名学者,也是一名教书育人的老师,站在讲台传道授业的师者。在多年的教学生涯中,他一直坚持以“学生为本,学生为先”,站在老师的角度,为学生的未来努力。当下,大学生学习动力不足是一个普遍问题,何忠伟坚持严格要求学生,不仅是科学素质要求严格,大学生道德素养的要求更受到了他的重视。何忠伟十分看重“服务基层”的办学理念,要求自己的学生,深入基2,走入农村,将走入京郊大地作为学生成长的必经之路,何忠伟常常跟学生说:“课本告诉你的是怎么做,而土地才是你崭露头角的舞台。”
何忠伟以学生为本,用心对待每一位学生,给学生以理解和信任,欣赏并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经常深入到学生当中,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思想等情况,成为许多学生的良师益友。针对大学生普遍存在的盲目、自主意识不强等问题,在专业教育和教学中有针对性的给予学生引导和指导,赢得了广大学生的信任、尊敬和爱戴。在历次教学测评中,学生都给予其较好的评价,平均打分为4.9分。何忠伟始终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关爱学生、尊重学生,注重对学生思想、学习、生活的全面引导。
传道授业,并非只是简单的我说你听,因此,何忠伟一直致力于教材的编写。将个人的研究成果,通过文字的形式传播,何忠伟始终认为这不仅是自我的进步,也是将知识传承给学生的好方法。何忠伟说:“通过课堂授课,将知识在学生脑海中积累,也是身为老师无尚的荣耀。这种传道授业的满足感与荣誉的获得完全不同。”
明天又是未来,向前进的脚步不停歇
每一次荣耀的取得,都是一种肯定、一次激励、一个新的起点。不久前,何忠伟入选了北京市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是我校第一位申报成功的老师,前几日又接到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通知,被选拔为2012年北京市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荣耀接踵而至,何忠伟并没有因此停下不断向前的脚步,他始终认为,明天又是未来,更远的明天还有更多期待。
“百人工程”申报成功后,对何忠伟信心的树立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使各个专业的学者更有信心、有毅力、有能力继续坚持下去,专心科研事业。而经过一次次的倍受肯定,何忠伟也会与人文社科界的研究人员,一同努力,争取取得更进一步的成果。这并非仅仅是一个人、一个专业的进步,也是北京农学院的荣耀,在与国家知名高校的竞争中,争得一席之地,也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我校的知名度、美誉度和社会影响力,为“更名工程”的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每一次荣誉的取得,都不会是结束,而是新的起点。在回顾中认清自我,找到不足之处,整装待发,迈开步伐,又是一段新的征程。
带着过去的经验,走在当下的路上,与研究团队共同携手,为未来农业经济、农业产业安全、农业政策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