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12年北京市农业局整合首都农业科技资源,在原有果类蔬菜、生猪、观赏鱼、家禽和食用菌5个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北京市创新团队基础上,新增叶类蔬菜、奶牛和鲟鱼、鲑鳟鱼3个产品的创新团队,8个创新团队共聘任首席专家8人,岗位专家92人,合作专家39人,综合试验站站长43人,农民田间学校工作站站长228人。我校共有13位专家入选,其中范双喜教授被聘为叶类蔬菜团队首席专家。新闻网特推出“走近创新团队专家”系列专访,带领读者感受我校专家发挥专业特长,积极开展技术研发、技术示范推广等工作,推行“调研—查找问题—联合攻关—集成示范与推广”的农业科技创新运行新机制,把科技优势进一步凝聚成产业优势,使农业科技创新在产业的各个环节实现有机链接的过程。
为奶牛量身定制“保健品”
——记2012年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北京市奶牛创新团队合作专家蒋林树
蒋林树,男,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长城学者培养计划项目负责人,2012年入选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北京市奶牛创新团队,担任饲料与营养研究室合作专家。曾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主持),北京市优秀发明奖铜奖1项(主持),获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二等奖2项;获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三等奖2项。主编科技著作7部,其中《无公害奶牛养殖技术与疾病防治》一书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评为优秀科技书籍。
“我从大一开始就跟着老师做关于奶牛饲料研究的一些实验,在本硕博期间始终都跟奶牛打交道,自98年到北京农学院从事科研工作直到现在,都在不间断地进行动物营养与饲料的研究,可以说我所有的工作都是围绕这条主线展开的。”蒋林树教授如是说。
致力于秸秆综合利用
2009、2010、2011连续三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都提到要重视“秸秆综合利用”,而蒋林树早在2003年就同其他几位专家发表了《玉米秸秆颗粒替代羊草饲喂育成牛效果的研究》的论文。不仅如此,蒋林树研发的玉米秸秆复合颗粒饲料技术在国内首次将秸秆饲用方法与加工工艺、精饲料利用技术和反刍家畜的营养特点相结合,不仅解决了秸秆的利用问题,同时解决了秸秆的利用效率问题,为农民拓宽了收入渠道,更为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物质基础,同时减少了因秸秆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关于农作物秸秆方面的研究,先后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教育部科技成果认定以及制定了北京市地方标准等。
蒋林树说,如今热门的秸秆饲料,还有更大的开发空间。加入北京市奶牛创新团队后,他在团队中工作的主要方向之一就是秸秆的综合利用。
秸秆对于奶牛来说是非常规饲料,为什么还会有这么大的名堂在里面呢?“秸秆对奶牛的饲养来说可以起到3个作用,提供纤维素、增加饱腹感,同时也满足它反刍的需要。”蒋林树解释说,“所以,进一步研究秸秆对奶牛这类反刍动物的价值是很有必要的。同时,面对北京丰富的秸秆资源,如何可以综合利用变废为宝实在是当务之急,更是我的科研兴趣所在。”
为奶牛量身定制“保健品”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逐渐追求更高品质的生活,蒋林树对他“钟情”的奶牛开始了一样的思考:人们吃各种保健品,增强免疫力,现在保健品都主打“天然活性物质”牌,奶牛的饲养中是否也可以加入天然活性物质呢?2010年开展了天然活性物质在奶牛养殖中的应用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在动物营养学报等杂志发表高质量论文4篇。
研究如何将一些天然活性物质加入奶牛饲料是蒋林树加入创新团队的另一个任务。“天然活性物质的特点是无毒、无害、无污染、无残留,它还可以提高奶牛免疫机能、增加奶牛产奶量并提高牛乳的品质。”蒋林树主要瞄准大豆异黄酮能影响和提高动物免疫性能这一机理,打算为奶牛量身定制它们的“保健品”。这一举措切实贯彻“健康养殖”的理念,为增强奶牛的免疫力多了一枚筹码,为奶牛的品质健康多了一重保障,也为牛乳的安全品质保驾护航。作为创新团队专家,在接下来的四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里,蒋林树将会进一步潜心研究天然活性物质大豆异黄酮作为动物饲料添加剂的相关课题。
围绕奶牛疫病防治及健康养殖、饲料与营养、繁育、生鲜乳质量安全及产业竞争力等5个方向开展研究,让北京市的奶牛更健康、让牛奶更安全是北京市奶牛创新团队的主要任务。而蒋林树自己的目标就是服从团队目标建立起来的,“我希望建立一种更合理更完善的奶牛饲养模式,尽量改善当前国内牛乳产出‘高投入、高产出、高风险’的不利局面。”
蒋林树介绍说,目前中国的鲜奶价格在全球位列第二,居高不下,但是很多奶牛场却是利润微薄。如何解决奶牛产业的“三高”问题,是业界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我一直坚持‘产学研’结合的发展思路,而创新团队的‘创新’处之一正是坚持需求导向原则,一切任务均来自产业技术需求调研,我们在全面深入了解限制奶牛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后,充分发挥科技作用,切实解决生产问题。这也是一种‘产学研’结合。”蒋林树相信,依托创新团队搭建的良好平台,在团队首席专家的领导下,在与其他同仁的合作中,一定可以取得更多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