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检索 学校首页 投稿

西瓜之乡开创蘑菇产业——记大兴区庞各庄镇王家场村主任助理陈墨

时间:2009-10-26 作者:魏兰 来源:农学院 浏览:

    陈墨,男,中共预备党员,1983年10月出生,2007年7月毕业于北京农学院食品科学系食品工程专业,曾任大兴区庞各庄镇保安庄村村主任助理,现任大兴区庞各庄镇王家场村村主任助理。

       “大学生‘村官’在工作地实现创业,不但创新了服务农村、服务农民的方式,也探索出了一条‘以事业促就业、以创新促发展’的新途径。” 2009年4月7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刘淇到大兴区庞各庄镇王家场村北京“爱农星”食用菌种植基地就搭建大学生“村官”创业平台、探索大学生“村官”建设长效机制进行专题调研时强调。“爱农星”取“爱农、兴农、富农”之意。这个备受社会关注的基地是刚刚到任不到两年的大学生“村官”建立的,他们就是毕业于北京农学院的陈墨和毕业于北京体育大学的胡建党。刘淇同志勉励他们,你们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紧密联系农村实际选择创业领域,带动更多农民参与。要积极运用所学专业知识,为农民传授相关技术,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北京市大兴区庞各庄镇自1996年被建设部、北京市政府确定为小城镇建设试点镇之后,在十几年的建设发展中,西瓜产业迅速壮大,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西瓜之乡”,然而就在这片绿海田园的腹地——庞各庄镇——陈墨和胡建党却种起了食用菌,开始了他们的创业之路。

忙碌中寻找自我

    来自工人家庭的陈墨,当“村官”之前从未到过农村,刚到农村时他完全没有心理准备,“宿舍里就是两张床,日用品不好买,甚至吃饭都成问题”。条件艰苦忍一忍就过去了,但是完全陌生的环境却是对他精神方面的考验,三年“村官”生活就在他一边工作一边适应农村生活中开始了。忙忙碌碌中,他迷茫过、徘徊过、痛苦过,然而就在短短的两个月时间后,他就找到了自己的方向——带领村民致富。

    转变发生在2007年,又到了该缴纳新农村养老保险费用的时候,然而今年参保的人数较之去年却大大减少。在耐心与村民交谈后,原因终于找到——陈墨所在的保安庄原本就不富裕,那一年,保安庄村的西瓜刚刚到了收获的时候,一场突如其来的冰雹砸碎了瓜农的心,几个月的辛勤劳动就这样付之东流了!世世代代依靠种植西瓜生活的村民连最基本的生活都陷入了困境,更不用提缴纳养老保险的“多余支出”了。当时,身为主任助理的他帮助村委会开展此项工作,陈墨想到:如果村民因为一时的经济困难而放弃缴纳保险费用只会使得村民的长远利益受损。他便挨家挨户的上门给村民做思想工作,帮助村民算“大帐”,比较其中的利害关系。虽然,最终有很多村民在他的劝说下缴纳了养老保险的费用,但是这件事在陈墨的心中引起了不小的波澜。勤劳的村民一年到头扎在地里,每天早出晚归不辞辛苦的劳作,然而面对对自己大有益处的养老保险时,资金再次难倒了他们。900元,不多但也不少,不多在于它会给村民带来的益处远远大于它自身的价值,对于贫困的人来说,得到益处的代价又太大!这时的陈墨第一次看到了农村真实的现状,身为受过农学专业教育的当代大学生,如今又是村主任助理的他那时就想:一定要做点什么,改变村民只能靠天吃饭的现状。

小食用菌孕育大理想

    日子一天一天过去了,陈墨慢慢适应了农村的生活,心怀目标的他工作起来更加的干劲十足。每天他都走家串户,和村民聊天,了解村民所需。在与村民接触的过程中,细心的陈墨发现村中的年轻人大多选择离开村子到外面去寻求发展,只剩下老幼妇孺。但一个地方要发展没有劳动力是不行的,劳动力的大量流失就成为制约村子发展的主要因素。在经过冷静的思考分析之后,陈墨认为只有村中产业的建立与发展才能将劳动力吸引回来。但是这个产业又在哪里呢?

    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与同宿舍的另一名“村官”——胡建党,结实了一个来自河北的食用菌调研员。在交谈中,学过食用微生物的陈墨敏锐的察觉到——项目有“门”了!

    陈墨将自己的想法告诉胡建党,一样想做出一番事业改变农村现状的胡建党同样认为种植食用菌这个想法可行。达成共识的两人决定利用周六日的时间到河北香菇产地遵化、“金针菇之乡”灵寿进行实地考察、学习,调查归来后,他们又频繁的出入北京市新发地批发市场,进行市场价格分析。三个月后,同车轮一起运转的一个日渐成熟的计划终于出炉,鉴于食用菌周期短、见效快、经济效益相对较高的优势,陈墨和胡建党决定在王家场村进行食用菌生产试点。

黄金搭档共同创业

    从亲戚朋友那里东拼西凑,陈墨和胡建党合伙投资16万元,租下了王家场村十亩“能排能灌”的良田,就在这片田地里,陈墨和胡建党在他人怀疑的眼光中,搭起了第一个王家场村用于种植食用菌的大棚,真正开始干起了食用菌培养,并开始在两个村子推广。 “黄金组合”中,陈墨负责技术方面的事情,胡建党则负责外联公关工作,他们各有分工又相互合作,渐渐地两个人的关系更加密切了。在搭档胡建党眼里,“陈墨是个很沉稳的人,做什么事都胸有成竹,也很妥当。”

    “农民的根基很薄,不可能让他们拿出几年的积蓄担着风险去投资建立温室大棚,所以只有我们先做,让农民看到希望,他们才会跟着我们做。”于是陈墨和胡建党就制定了“三步走”战略:“做给村民看,带动村民干,帮助村民富”。

    “我们要起到示范作用,让村民看到实效,村民才会跟着干,这样才能达到帮着村民富的效果。”如今,“三步走”战略正按部就班地顺利进行,王强、王俊等村民在看到食用菌项目的良好收益后,纷纷加入到他们的工作中来,在陈墨和胡建党的16个大棚中,每天都会看到当地12位农民忙碌的身影。他们是食用菌产业第一批受益的村民。

    “以创业带动就业”,陈墨和胡建党在响应国家政策的同时,实现着自己的心愿。利用短暂的三年时间,干出一番事业实属不易,带动村民创业就更加不易。如今他们的创业基地已向8户村民提供了种植技术培训和生产用菌苗,并雇佣了12位村民帮助打理食用菌大棚,2009年,他们还组织成立了北京“爱农星”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建起了食用菌试验基地,该合作社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农户可以出资、入股,大家一起动手做,合作社有统一的销售和技术规范管理。合作社的建立将会使得更多的人走进创业基t,了解种植技术,为食用菌大规模种植提供理论指导,为村民增加收入提供可能。现在已经有30余户村民参与其中,预计今年年底将收回成本,村民也将迎来第一次分红。

母校为我护航

   “我可以将理论很好的运用到实践中去,母校会以我骄傲,也一定会愿意为我提供技术上的支持”,毕业于北京农学院的陈墨这样说。开始做这个项目的时候,专业对口的陈墨首先想到了自己的母校。北京农学院对陈墨的创业行动非常支持,还主动与之联系,创业教研室的 李兴稼 教授在听完他们的创业计划后,推荐他们加入了中国青年创业国际计划(YBC),YBC的相关专家在对项目进行分析研究之后,决定为他们的项目提供五万元无息贷款,以支持大学生的创业活动。在YBC中,不同行业领域青年互相交流、借鉴经验以及创业导师的资源支持,让陈墨受益匪浅。

    2009年4月,北京农学院党委书记王慧敏,副书记高东、高喜军亲自到试验基地参观调研,并多次组织专家到陈墨的食用菌大棚中进行实地考察,专家给出了一些技术上的指导意见,并向他们提供了菌种以及超净工作台用于蘑菇接种,并派了几名研究生协助陈墨开展工作。可以说,陈墨的成功离不开母校的支持,如今,已初具规模的基地又为农学院食品科学系学生提供实习场地。学校和学生之间的相互协作,互惠互利,使得理论真正的可以和实践结合在一起,最终受益的将是整个行业的发展。

基地还聘请了北京市食用菌协会会长、中国农业大学的 王贺祥 教授作技术顾问,试验基地在强大的技术支持与人力支持下,必定会越走越好。

创业路上辛苦多

    创业之路是艰辛的,没有前车之鉴,什么都得慢慢探索着走。

    创业之初,什么都需要亲自动手——拿执照要跑遍工商局、国税局、地税局、银行、全程业务大厅,要弄懂营业执照、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等的办理知识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建基地要规划好土地、大棚、设备等;搞生产要管理好拌料、接种、灭菌、装棒、等各个环节。这些事情很琐碎,执行起来却需要大量的时间。那时候,又得做好“村官”的本职工作,又要忙创业,工作量特别大,几乎是别人的三倍!然而,每天超负荷工作的陈墨只是很淡然的说:“贵在坚持!”

   为了就近照顾食用菌大棚,陈墨和胡建党就居住在一个不到 10平方米 的小屋里,饭要自己做,衣要自己洗。记得2008年冬至,大兴区的气温骤然降至 零下17℃ ,他们居住的简易小屋里没有暖气,室温只有 零下10℃ ,两个人晚上不得不整晚地烧锅炉,清晨5点多,食用菌大棚的棚布被寒风刮开了,顶着凛冽的寒风,陈墨以最快速度扯下布帘,再压好。有风的夜晚,他们就怕棚布会被风掀开,冻死食用菌,只好轮流熬夜。很多村民都受不了这样的苦,但是他们却坚持了下来。

虽然在决定创业的时候,陈墨就做好了吃苦的准备,但是创业中最大的艰难来自别人怀疑的眼光,那是一种精神上的煎熬。刚刚起步时,很多人不能理解他们的做法——安逸的办公室不坐,异想天开地要在“西瓜之乡”种食用菌。然而,想要带领村民致富就必须走自主创业的道路。

    在听说陈墨要种植食用菌的时候,许多同学、朋友就劝他:何苦呢?风险太大了!但是,下定决心的陈墨就是要干成这件事。同学、朋友不理解,陈墨的父母却很支持,还鼓励陈墨如果值得做,就去做,并且一定要将这件事做好。背负的太多,陈墨毅然踏上了创业的征程。连连受挫时,精神上的压力远远大于肉体上的劳累。坚持,他总是乐观地看待每一次挑战;坚持,终于他在精神的提升中看到一片阳光。

“充电”中不断发展

    陈墨和胡建党,两个大学生“村官”,年纪不大却也已经是名人了。他们的事迹被广泛的报道之后,荣誉并没有冲昏他们的头脑,那间小屋还是他们工作,生活的地方,16座大棚还需要他们精心的打理。

虽然早已离开了校园,走进了乡村与农田,陈墨和胡建党也一刻没有忘记“充电”。两人还利用周末的时间参加了一个青年创业班。这个创业班由专家讲授模拟经营、财务管理、公司运作等方面的课程。学以致用的陈墨如今还兼职“爱农星”的代理财务。

一边学习一边发展的他们还决定在2009年秋天将食用菌产业做大。他们已经规划好食用菌产业的发展道路,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可以将食用菌做成采摘、礼品加工、餐饮等一系列深加工产业为一体的综合性产业。最近,陈墨和胡建党为了实现他们的规划,又租了大棚附近的30亩良田,准备继续扩大食用菌种植面积,食用菌产业的不断壮大使得他们离“帮助农民富”的目标越来越近了!

    展望未来,陈墨的心中充满了希望。在王家场村的土地上,陈墨和胡建党要将创业的理念传播给每一个人,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他们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每个人都应该努力的去完成自己的理想,他们却在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人们,实现理想的过程很漫长、寂寞、艰辛,但是只要坚持,什么困难都可以克服!

                                                      (执笔人:魏兰)

   

村官感言 

    将“村官”工作与创业相结合,将创业与农民增收致富相结合,将创业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将创业与三农政策相结合。

记者手记:

    两次会面中,我只感到陈墨是这么的行色匆匆。交谈中,我发现了他飒爽的一面;走访中,我知道了他沉稳的一面;了解中,我懂得了成功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