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检索 学校首页 投稿

大山里的养菇人——记原延庆县千家店镇千家店村党支部书记助理王璐

时间:2009-10-23 作者:魏兰 来源:农学院 浏览:

    王璐,男,中共党员,1982年10月出生,2006年7月毕业于北京农学院经济管理系工商管理专业,曾于2006年7月至2009年6月担任延庆县千家店镇千家店村党支部书记助理。在职期间,曾荣获2007年北京农学院服务农村基层先进个人、2007-2008年度延庆县优秀大学生“村官”、2007-2008年度北京市优秀大学生“村官”称号。

 

    延庆县千家店镇位于延庆县东北部深山区,距北京市区130公里,是北京市最边远的山区大镇之一。从延庆县城区到千家店村每天只有三趟公交车,一个半小时的车程在千家店人的眼里根本就不算遥远,他们甚至庆幸有公交车直达村口。公交车所经之地大多是群山,少有人烟,路边的梯田和车下的盘山公路是现代文明的唯一见证。千家店镇就坐落在群山峻岭中的一小片平地上,千家店村是千家店镇最大的行政村,下辖12个自然村。由于群山阻隔自然村之间相距甚远,交通及其不便。

    2006年7月,王璐毕业后选择在到千家店村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面对艰苦的条件,他没有退缩。三年来,他始终怀着想为村民做点什么的信念,面对群山,脚踏自行车,他走遍了千家店村的每一个自然村,深入到最基层了解村民的实际情况。踏踏实实为村民做事中,他也得到了村委会、镇政府的肯定。回首三年,满足与辛酸共有,王璐肩负着对千家店村的深深热爱继续前行!

    琐碎中寻找自己的价值

    刚刚走出校园的王璐可以说没有任何社会经验,面对形形色色的人和纷繁琐碎的工作,王璐选择了边工作边学习。

王璐是第一个来到千家店村的大学生“村官”。刚到千家店村的他正好赶上为村民建立家庭健康档案,那时的他每天骑着自行车跟着村妇女主任跑遍了千家店村的每一个自然村。千家店村包含12个自然村,自然村分布非常分散,山路崎岖的地方只能依靠步行,就这样王璐三年的“村官”生活在穿山越岭中开始了。

    王璐平时的工作相对琐碎。千家店村人口较多,使得王璐的工作量比较大。为村民开证明、解释政策、进行信息登记、组织活动占用了王璐全部的工作时间,但是身为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王璐心中时时刻刻不忘要真正为村名做点更有意义的事,决不能碌碌无为的度过三年时光。

    2007年,对于千家店村的发展是重要的一年。3月,村党支部书记胡景荣和主任李书清参加了农村科技服务港举办的农村科技成果推介会,会上进行了在林下种植作物的经验推广。偶然的机会,他们结识了北京市农林科学院食用菌专家刘宇,在专家的分析下,千家店村决定在林间种植食用菌。从农业技术推介会归来的书记主任带来这个消息时,一直想为村民做实事的王璐激动不已。新项目的注入是农村发展的一个千载难逢的契机,但是在这个机遇背后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面对新鲜的事物,工商管理专业的他只能一边学习一边实践。

    产业路上困难多

    决定了的事情就要去做,而且就要做好。千家店村村委会在认真讨论研究之后组织相关人员到通州永乐店镇和房山庙儿岗村参观学习,为以后开展林下种植工作做先前准备,作为村书记助理的王璐也在其中。这次参观学习使千家店村委会坚定了发展林下种植的决心,也使得王璐坚定了帮助村民致富的决心。

    地处山区的千家店村有大片的退耕还林地,专家建议村民在杨树下种植蘑菇,这样既可以节约土地资源、为蘑菇寻找到天然的阴凉,还可以减少树木的病虫害问题、增加村民收入,可谓一举多得。但是种植蘑菇是千家店人从没有做过的事情,如何让村民理解并支持此事,是摆在村委会面前的第一个难题。

    从此王璐就天天跟着胡书记做市场调查,做宣传工作,使村民知道蘑菇事业的可观前景。王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向村民介绍林下经济的可行性及其可能获得的经济效益。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村干部带头加入到发展林下经济中,一些思想开通的村民也意识到林下经济的好处,纷纷报名种植蘑菇。几个月的努力终于没有白费,但是王璐身上的担子更重了,他深知这条路才刚刚开始。

    蘑菇产业从无到有 由弱到强

    发展一个产业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做成的事。准备工作就绪之后,村民们就在村委会的带领下在林下一板一眼的种起了蘑菇。第一年千家店村从房山庙儿岗购买了菌棒,开始进行蘑菇生产。经过一个半月的精心栽培,杨树下终于迎来了第一次蘑菇收获,这对于千家店来说真是一个好消息,大量的蘑菇成熟就是蘑菇产业可行的最好证明,但是面对如此多的蘑菇,王璐和村委会却傻了,这些蘑菇要销往哪里呢?在大家一筹莫展的时候,蘑菇正以超出人们想象的速度成熟着,今天刚采摘下一茬蘑菇,明天又成熟一茬,没有销路,新鲜的蘑菇只能慢慢坏掉,王璐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当务之急只有尽快找到销路才能使得村民少受经济损失,并在今后继续发展蘑菇产业。这时的王璐每天都上网找销路,最后他终于查到北京市新发地批发市场有可能收购大量蘑菇,于是他亲自来到新发地批发市场进行市场调查、联系买家。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多番联系,王璐终于为千家店村的蘑菇联系到了买家。看到第一批种植户们赚到第一笔钱后,一些村民也自愿加入到种植蘑菇的行列里。自己工作的努力终于换来人们的理解与肯定,王璐心中自然高兴,但是刚刚起步的蘑菇产业还并不能让他满意,怎样将蘑菇产业做大做强,并使得村民的收益达到最大是当时千家店村迫切需要解决的事情。

永无止境的前进

    第一批蘑菇终于卖光了,王璐心中的大石头终于落了地,然而他对整个蘑菇生产销售的过程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之后发现,其实村民可以获得更大的收益。在村委会会议上,大家一起商量起今后的发展道路问题。要将蘑菇产业做大做强,必须有自己的产业链,最后大家达成共识——自己生产菌棒、在村中建立蘑菇种植大棚。

    从外面买回来的菌棒品质参差不齐,成本又过高,对于种植户来说,这是资金的浪费。第二年,千家店村委会到河北遵化请来技术员自己动手做菌棒。在技术员手把手的指导下,村民们很快就学会了如何生产菌棒,但是这么多菌棒放在那里进行发酵呢?村子就这么大,找来找去也没找到合适的地方,最后大家才发现这个场地就在眼前——村委会大院——腾出来的村委会大院就成了菌棒的临时发酵场。那时,王璐和村委会干部每天都会仔细观察菌棒的变化,生怕出了什么纰漏,一个半月后菌棒终于完成了长菌过程,看着饱满的菌丝,王璐和村民们就像看到了致富的希望。

    在制作菌棒的同时,村委会还积极开展建设蘑菇大棚工作,但是就千家店村的经济状况来说村委会和村民都没有建立蘑菇大棚的经济能力。作为帮扶单位的延庆县水利局是千家店村唯一可以争取来的资金来源,水利局的领导在认真听取村领导的介绍之后,认为项目的可行性很高,当即决定帮助千家店做大该项目。资金的问题解决后,王璐和同事们又有了新任务——帮助村民建大棚。

由于资金有限,千家店村只在村子的边缘地带建起了7座日光温室大棚。蘑菇大棚的建立使得千家店村实现了一年四季产蘑菇的愿望,如今种植户们夏季在林下种菇,冬季在大棚种菇,借助大棚内温度可以人工调节的功能,村民们终于可以将冬季的低温调节为蘑菇喜爱的温度,经过两年的发展壮大7个蘑菇棚都已初具规模,每个棚可容纳20000多个菌棒,大棚的建立不仅增加了蘑菇的产量,还为制作菌棒提供了发酵场地,真正达到了为村民节约资金、增加收入的效果。

    村民胡庆祥是千家店村蘑菇产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亲历者,作为党员又是村干部的他不仅和村委会其他人员到通州永乐店镇和房山庙儿岗参观学习,还积极配合村中的工作,种植蘑菇的整个过程他都参与其中,在村委会的大力扶持下,他家也建起了蘑菇大棚,以前只知道种地的他欣喜地告诉记者:“现在的收入是以前的5倍!”

荣誉背后几多汗水

    从刚到千家店到现在,王璐做的都是这里最琐碎的工作,但他总说:“我其实也没做什么,就是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正是这种踏实、认真、朴实的态度赢得了村民、村委会、镇政府、县政府以及市政府的一致肯定。

翻山越岭登记村民信息、联系蘑菇销售渠道、为千家店村蘑菇产业做宣传、组织村民参加村镇活动……千家店村的12个自然村都留下来王璐辛勤的足迹。

    让每一个村民增收是每个大学生“村官”的梦想,王璐实现了这个梦想。王璐是幸运的,他正好赶上千家店村搞新农村建设项目,这正是他发挥“村官”作用的助推器。虽然他没有坐在安逸的办公室里做一成不变的工作;虽然非农专业又来自城区的他还要重新学习农业知识,田间地头、批发市场、学校、农科院,他要和不同的人打交道,山区平原、平原山区,他在车轮的转动中肩负的是千家店人的温饱和发展……

    产业的从无到有、由弱到强需要工作人员付出更多的努力,面对困难王璐没有也不能退缩,他就像勤劳的蚂蚁一样,一点一点的将问题解决掉。从购买菌棒到自己动手制作菌棒,从林下经济到大棚经济,千家店村一点点走向致富的道路,而王璐也一点点走向成熟。

     学校的支持是发展的强心剂

    2007年,王璐回到母校北京农学院参加服务基层先进个人表彰大会,表彰大会后,作为“1+1+X”工程的主要实施单位,学校组织了以李华老师为组长的专家团到千家店村蘑菇大棚进行实地调研。调研之后,专家团对种植户进行了技术指导,并对蘑菇事业的发展做了前景规划,此后作为农业院校的北京农学院多次组织专家顾问团到千家店村调研。有政府和北京农学院专家的大力支持,种植户心中有了依托,也大大提高了村民的种植热情。

    学校作为培育人才的地方希望学生能在社会实践中取得优异的成绩,作为学生遇到困难也同样需要学校予以技术上的支持。王璐表示:“学校在千家店村发展蘑菇产业这方面的确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非常感谢学校的支持。” 给予王璐支持的还有北京农学院的老师。有一次,种植户发现刚刚培育好的菌棒上居然长了霉,这使得没有任何经验的王璐和村民都非常紧张,这时王璐想到了向植物科学技术系邓老师求教。了解情况之后,邓老师亲自到千家店村采集样本,后经培育,诊断认为是由于菌棒长满了杂菌所致,情况虽然不是很严重,但如果不治理,杂菌将会把菌棒营养全部用光,而且毒素会影响蘑菇正常生长。掌握了治疗方法之后,王璐挨家挨户地将方法交给村民。蘑菇得救了,村民笑了,王璐心里更加高兴。

    如今王璐的三年“村官”生活已告结束,虽然由于千家店村的地理位置及保护环境的需要等一系列原因,千家店村的蘑菇种植暂时不会再扩大,但是王璐为千家店村父老乡亲奔小康所做出的努力将永远不会被忘记。他说当“村官”的经历使他成熟了很多,懂得了很多生活的道理。如今在新的工作岗位上,他一定会发扬当“村官”时好的作风,坚持为村民办实事的原则,继续为新农村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执笔人:魏兰)

 村官感言:

    三年时光稍纵即逝,虽然没有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至少勤勤恳恳、踏踏实实为村子做了大量的实事,没有辜负村民对自己的期望,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价值,也无悔于当初的选择。

记者手记:

    穿过层层叠叠的群山,郁郁葱葱中千家店村出现在人们的眼前。我无从知晓王璐初来时的心情,但是我知道,他之所以可以在有限的三年时间里作出一番事业,是因为他已深深爱上了这片土地,爱这里的工作、爱这里的青山绿水、更爱这里的人!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