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近现代的话语中,“现代化”是一个使用频率极高的概念,而“中国式的现代化”,则是改革开放之初由邓小平首先提出来的。邓小平在说明为什么要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时,一个重要考量就是使之更加切合中国的国情和实际。
40多年来,“中国式现代化”已经在中国人民心中深深扎根,成为党引领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努力和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
中国式现代化命题的由来与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来之不易,是在改革开放4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新中国成立7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8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
中国式现代化的初步探索。早在1945年,毛泽东在党的七大政治报告中就指出:“中国工人阶级的任务,不但是为着建立新民主主义的国家而斗争,而且是为着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而斗争。”1949年,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又进一步提出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的奋斗目标。
新中国成立后,党对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进行了艰辛探索。从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把社会主义工业化作为主体,开始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到提出借鉴苏联经验、走中国工业化的道路,再到明确提出实现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现代科学技术的“四个现代化”,逐渐走出了适合中国国情和实际的现代化发展道路。为此后在改革开放中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了必要前提和重要准备,也为中国式现代化命题的提出奠定了最初的基础。
中国式现代化的正式提出及其持续推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辟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在1979年3月召开的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邓小平即明确指出:“过去搞民主革命,要适合中国情况,走毛泽东同志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
在改革开放中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着力解决的历史性难题。邓小平不仅明确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命题,提出了“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而且提出了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奋斗目标,由此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都对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明确的战略部署,并在实践探索中取得了加快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成果,从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再到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极大推进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的壮丽史诗。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中国式现代化在新时代的继续推进。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紧紧围绕如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重大课题,相继提出了:“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协调发展”等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极大地深化了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
新时代,党实现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立足于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所提供的基础,我们党进一步规划了到21世纪中叶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战略部署,进而引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出更为坚实的步伐。
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模式,成功的要义在于走自己的路。今天的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根本就在于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找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践行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念,形成了中国式现代化这一人类文明新形态。
中国式现代化的丰富内涵及其实践
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国防、外交等各个领域,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从制度到体制、从体系到能力等一系列创新和突破,为中国式现代化新形态的创立发展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中国式的经济现代化,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模式和动力。以社会主义制度同市场经济的结合为基本特征的中国经济现代化,既不同于传统的以计划经济体制为特征的社会主义经济现代化,也不同于以私有化和市场化为主要特征的资本主义经济现代化,而是在充分汲取西方自由放任市场经济失灵、宏观国家干预失灵等教训的基础上,坚持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为目标的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发展理念是否对头,从根本上决定着发展成效乃至成败。
推动中国式的经济现代化,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全面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中国式的经济现代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既能促进本国经济持续增长,又能保障本国经济独立的重要模式选择,并为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提供了重要动力。
中国式的政治现代化,突破了以往那种把实行西方民主模式作为衡量是否民主的思维定式,走出了一条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政治制度模式,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政治制度,走什么样的政治发展道路,必须与这个国家的国情和性质相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长期奋斗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的必然结果,是坚持党的本质属性、践行党的根本宗旨的必然要求。
中国式的政治现代化,有科学社会主义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基础;有严谨的制度安排,即以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作为制度支撑;有明确的价值取向,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价值引领,因而具有有效的实现形式和可靠的推动力量。
中国式的政治现代化,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从制度到体制的一系列创新,如在政党制度方面,中国最主要的是看这一制度能否顺畅表达和有效整合民意;在民主制度方面,表现为将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紧密结合起来;在民主理论方面,表现为提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大理念,坚持民主集中制基础上形成的思想政治上的高度统一。
中国式的文化现代化,走出了适合自己特点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国式的文化现代化,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发展方向,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思想,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价值取向,以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建设为根本特征,不断推动文化建设向现代化、向世界、向未来的创造性发展,坚持文化的中国立场和中国态度,并大力吸收一切有益的外来文化,展现出了一种新型的文化形态。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要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建设具有强大感召力和影响力的中华文化软实力,让当代中国形象在世界上牢固树立并不断闪亮起来。
中国式的社会现代化,以保障民生、建立和不断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为主要目标。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增进民生福祉是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中国式的社会现代化,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抓住最需要关心的人群,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让人民有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同时,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逐步实现社会治理结构的合理化、治理方式的科学化、治理过程的民主化,确保社会既充满生机活力又保持安定有序,为世界上其他国家解决差异性的区域资源分配和区域治理问题,提供了行之有效的中国方案。
中国式的生态现代化,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基本要求,建设美丽中国。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指出:“自然是生命之母,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靠自然界生活。人类在同自然的互动中生产、生活、发展,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建设生态文明就是造福人类。生态环境变化直接影响文明兴衰演进。
历史经验表明,在整个发展过程中,不能只讲索取不讲投入、只讲发展不讲保护、只讲利用不讲修复。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等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并把打造美丽中国与构建美丽世界愿景相联系,为共建生态良好的地球美好家园而努力,对世界的生态文明建设贡献日益增大。
此外,中国式的国防和军队现代化,要确保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把人民军队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中国式对外交往的现代化,以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为主要目标,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都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崭新形态。
总之,中国式现代化,是一条既顺应世界历史发展潮流又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新路,为那些既想保持民族独立,又要推进本国现代化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可靠的选择方案,也为那些已长期进入现代化行列的国家提供了重要的有益经验。
中国式现代化之路,必须在守正创新中不断完善,也必将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凸显时代价值和世界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属性及重大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40年的实践充分证明,中国发展为广大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成功经验、展现了光明前景,是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强大力量,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的重大贡献。”
中国式现代化的理念与实践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同,从而为人类进步事业作出更大贡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推进彰显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多样性。作为世界各国多元现代化发展模式中的一员,中国推动了世界发展道路的多样性。
中国式现代化,从其本质属性来说,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既不同于西方的资本主义现代化,也不同于苏联曾经进行过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其本质属性集中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中国式现代化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的现代化。在当代中国,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也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显著特征。
在中国这样一个具有14亿多人口的大国进行现代化建设,必然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没有一个由具有高度觉悟性、纪律性和自我牺牲精神的党员组成的,能够真正代表、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的党,没有这样一个党对各方面的统一领导,是不可能设想其成功的。
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始终代表着中国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能够为国家现代化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并保证其得到贯彻和执行。中国共产党是最高领导力量。在中国,离开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别的政治力量不可能组织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军事和文化建设,不可能持续推进中国的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是在社会主义道路上进行的现代化。如同资本主义不能解决中国的救亡图存一样,资本主义也不可能解决中国的现代化问题。这是因为,旧中国是一个由帝国主义国家通过扶植代理人、军阀、买办而间接统治的国家,帝国主义不希望中国成为一个独立的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国家,而与帝国主义相勾结的中国封建买办势力和资产阶级也没有能力把中国建成一个现代化的国家。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当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不是走资本主义道路而是走社会主义道路成功建成现代化强国时,我们党领导人民在中国进行的伟大社会革命将更加充分地展示出其历史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中国现代化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中国式现代化的理念,既符合中国国情、反映中国人民意愿,又彰显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极大地加快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
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人民为中心、为了人民而又依靠人民进行的现代化。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也是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力量。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是人民自己改变自身命运的伟大事业,必须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才有可能获得成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领导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要通过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程中,始终坚持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根本宗旨,反复强调一定不要脱离人民群众,在一切工作中都要认真贯彻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
新时代,党明确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这样,就保证了中国的现代化可以从人民那里获得源源不断的强大动力。
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意义,不仅表现在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的面貌,推进了中国社会的变革与进步上,而且表现在对其他国家的发展走向也具有重要影响上。
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一种先进的现代化理念,其本质属性和基本特征,归根结底来自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即来自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远大理想,来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充分体现了无产阶级政党的党性、人民性与现代性的统一。
与以往实现现代化理念的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中国式现代化把中国人民的梦想同世界各国人民的梦想紧密联系起来,始终不渝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充分彰显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为世界上那些既想通过现代化使自己发展起来而又不使自己失去独立性的国家提供了现代化的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