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学生村官到“创业之星”
——记全国就业创业优秀个人、北京市大兴区庞各庄镇王场村村主任助理陈墨
本报记者 程天赐 通讯员 张丽萍
盛夏时节,走进京郊大兴区庞各庄镇王场村“大学生村官”陈墨的连栋蔬菜大棚,就像进了特菜大观园:桃形西红柿、五彩甘薯、紫色西蓝花、紫色土豆、豆角、西葫芦、白皮黄瓜等长势喜人。几年前村民见都没见过的蔬菜瓜果,如今在陈墨的示范带动下成为致富的“摇钱树”,乡亲们尝到了科技增收的甜头,去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14400元。
自从大学毕业走上“村官”岗位,陈墨始终把“爱农、兴农、富农”的愿望落实在带领村民发展蘑菇和特菜种植产业上,为首都新农村建设做出了贡献,先后荣获“北京市郊区青年致富带头人”、“第二届北京市青年创业之星”、“北京市优秀村官”等荣誉称号。今年7月17日,在全国就业创业工作表彰大会上他又被评为“全国就业创业优秀个人”。
“一定要为改变农村做点什么”
2007年,陈墨从北京农学院食品科学系食品工程专业毕业,成为庞各庄镇王场村的“大学生村官”、村主任助理。那时环境很艰苦。“宿舍里就是两张床,日用品不好买,甚至吃饭都成问题。”陈墨说。他的精神备受考验,迷茫过,徘徊过,也痛苦过。
直到发生那次冰雹灾害,陈墨第一次看到了农村真实的状况:农民们几个月的辛劳因为一场天灾轻易付之东流!作为受过农学专业教育的大学生和新上任的村主任助理,陈墨内心深受触动:“一定要做点什么,改变村民只能靠天吃饭的现状。”
当时,村民人均年收入只有8000元,很多村民的收入还远低于这个平均数。在近距离接触村民、做了大量基层调研后,他发现该村存在三大问题:村民思想比较保守;农业产业结构原始初级;经营方式单一。陈墨认为,要想解决这些问题,要有好的带头人、好的政策、好的项目,更重要的是,要依靠科技。作为一名大学生,他自己虽然也并不精通农业科技,但可以借助母校的科研力量,尝试着运用新技术、新成果,再把这些技术传播到村民中去。
创办爱农星食用菌专业合作社
陈墨在高校期间就对微生物学产生了非常浓厚的兴趣,到农村参加工作后不久,他联系实际,选择了发展食用菌与特菜产业作为主攻方向。2008年9月,他与同是大学生村官的胡建党共同筹集15万元,在村里创立了北京爱农星食用菌专业合作社。
创业之初,什么都需要亲自动手。除了干好“村官”本职,办执照,建基地,以及生产技术环节等等,执行起来需要大量的时间,工作量特别大。然而,每天超负荷工作的陈墨在心里默默地鼓励自己:“贵在坚持!”为了就近照顾食用菌大棚,陈墨就居住在大棚边一个不到
10平方米
的小屋里。2008年冬至,大兴区的气温骤然降至
零下
17℃
,他和同事胡建党居住的简易小屋没有暖气,室温只有
零下
10℃
,两个人晚上不得不整晚地烧锅炉。清晨5点多,食用菌大棚的棚布被寒风刮开了,顶着凛冽的寒风,陈墨以最快速度扯下布帘,再压好。有风的夜晚,他们就怕棚布会被风掀开,冻死食用菌,只好轮流熬夜。很多村民都受不了这样的苦,他们却坚持了下来。
困难时刻,母校北京农学院的领导、专家多次来到陈墨的合作社和蔬菜基地提供技术指导,并向合作社提供菌种及超净工作台用于蘑菇接种。
在经历了一番努力、波折后,陈墨带领合作社先后建成了四季出菇大棚16座,保鲜库、采菇房、发菌室、接菌室和拌料场地各一个,年出菇达到
5万公斤
。爱农星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直接和间接促进村民就业50多人。2010年村官任职到期后,陈默选择了留任。他要在这方土地上真正干一番事业。
用科技引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2010年10月,爱农星食用菌专业合作社投资150余万元,建起了育苗基地和蔬菜新品种示范基地。基地采用穴盘育苗和特殊基质科技方法育苗。用这种方法,育苗数量大、成活率高,有效解决了村民育苗难的问题。
紧接着,陈墨又从蔬菜之乡山东省寿光市引进第五代温室大棚技术,使大棚黄瓜、西瓜的上市时间大大提前。周边300多户农民陆续种起新品种蔬菜瓜果,每亩地年增收2000元至2500元。
在种植食用菌的基础上,陈墨尝试用菌斑的废料培植有机蔬菜、瓜果,发展循环农业。目前,已有西瓜、甜瓜、圣女果和辣椒四种瓜果蔬菜获得了有机认证。今年5月初,离普通西瓜上市还有一个半月的时间,在王场村,“村官”陈墨在第五代温室大棚里种植的L600新型西瓜品种已经成熟,这西瓜不仅甜,皮薄瓤红,还做过有机认证,上市价格是普通西瓜的5~6倍。
陈默的创业业绩和踏实作风,赢得了好口碑。村民们说:“陈墨是个很沉稳的人,能吃苦,想法新,我们信得过他!”
如今,村民们经常要到陈墨的连栋大棚和温室大棚里走一走,看一看,向陈墨咨询种植哪些蔬菜。王场村实现着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