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检索 学校首页 投稿

【现代教育报】北京农学院助农写就果品产业传奇

时间:2010-06-04 作者:见习记者 郑欣 通讯员 刘铁军 曾恋之 来源:农学院 浏览:

素有京东大桃第一镇的北京大华山镇,如今正笼罩在初夏浓浓的绿意中。那满山遍野的桃树、枣树、梨树正使劲地追赶着节令,孕育着果实。北京农学院的专家们又一次走进该镇的苏子峪村,调查农情、病害。近几年,北京农学院的师生们在帮助苏子峪村村民增收致富的同时,也大大提高了教学科研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为果树寻病根
  拥有三百年的蜜枣、蜜梨种植史的苏子峪村,在过去是朝廷供品生产基地。近年来,该村种植蜜枣、蜜梨、优质桃、核桃、柿子等果品,是北京传统名优特果品的生产地,其果品收入占当地人均收入的70%。但在这样高收入的背后,还有一段苦难,让该村的村主任杨立新难以忘怀。近年来,苏子峪村的果树频繁受到病虫害的侵袭,果品的产量和销量直线下降。
  
北京农学院的教授则适时地充当了该村果林的保护神,以师光禄教授为首的北京农学院生物技术学院的专家们得知这一情况后,第一时间来到大华山镇进行先期调研。为了摸清病虫害发生的原因,教授们带领研究生、本科生多次下乡蹲点,差不多每10天就要到基地进行调研,结合实际指导并传授果农生产管理技术。师光禄介绍说,有时,一蹲就是好几个月。
  
教授们在调查中发现,原来,村民们早已习惯用杀虫剂对付病虫害,一发现虫害就打农药,但是,大量使用农药不仅损害苏子峪村绿色果品的美誉,而且病虫害依然屡禁不绝。针对这种情况,北京农学院的教授们积极与苏子峪村进行技术对接,并将果树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在苏子峪村乃至大华山镇推广开来。
  
一段时间后,北京农学院教授们的辛勤付出,终于有了回报。苏子峪生产的果品获得了《有机果品认证证书》,挂甲峪大桃成为绿色果品,泉水峪大桃被推举为奥运特供果,全镇大部分村的果品都已获得绿色认证
建设一支农村实用人才队伍
  为帮助苏子峪村建设一支示范能力强、带动作用好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北京农学院的教授们经过调研并结合苏子峪村的实际情况,建立起以北京农学院专业教师为主的四级培训指导体系,即专业教师重点培训苏子峪村的两名大学生村官为第一培训层次,大学生村官指导当地的科技协调员为第二培训层次,科技协调员负责5名技术人才的培训工作为第三培训层次,5名技术人才示范带动50名农户为第四培训层次。该体系针对不同层次人才的特点,制定了不同培养方案,有效发挥了不同层次的技术培训优势。
  
据统计,2008年,大华山镇农民科学技术协调员由2007年的80人增加到120人,农民技术员由230人增加到300多人,带动全镇农户由600多户增加到千余户。同时,该校还根据苏子峪村的种植特点、果品销售状况,组织植物科技学院、经济贸易学院、食品学院的专家教授深入苏子峪村,对农民科技协调员进行一帮一的实地操作指导。
  
根据当地村民种植和管理观念落后的特点,北京农学院还将集中讲课与知识普及有机结合起来,通过专家入村集中讲课,印发果树管理传单,赠送果树病虫害、果树栽培管理资料等方式,先后在大华山镇前北宫、后北宫、麻子峪等村庄举办果树病虫害生物防治培训班,赠送科技宣传资料5000余份、图书1200余册,培训1000人次以上,向果农宣传果树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推动了当地村民观念的更新。
农村是农业院校学生最好的课堂
  “如何缩小书本知识与实际知识的差距,如何教给学生更多的实用知识是北京农学院教师们在服务新农村建设中思考得最多的问题。在探索过程中,北京农学院的教授们发现,他们在帮助苏子峪村村民转变观念、增收致富的同时,学校借助基地,大大提高了教学科研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以该校生物技术学院为例,200610月,苏子峪村成为北京农学院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基地,当时的生物技术系便与学校签订了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基地责任书,针对基地生产中急需解决的课题,结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以及北京市农委项目,组织植物科技学院、经济贸易学院、园林学院、食品科学学院的专家教授、本科生及研究生,成立科技帮扶组,与苏子峪村进行技术对接,系统地开展了各项工作。据统计,近年来,该院的学生来苏子峪调研26班次、500余人次。
  “
农村是农业院校学生最好的课堂,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本领和能力是对农业院校学生最好的检验。北京农学院校长王有年说,通过深入农村,培养了学生学农、爱农的意识,提高了学生自身的实践能力,为他们去基层就业奠定了基础。

http://www.modedu.com/msg/info.php?InfoID=3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