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北京农学院始终将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基层就业作为衡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准。学校通过紧抓“传统教育、先进典型教育和社会实践教育”三种教育不放松,培养学生的“三农意识”,增强服务基层的信心,提升服务农村的本领,从而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基层就业。
建立“一助一”党建工作体系,紧抓传统教育不放松。
作为一所高等农林本科院校,学校在50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艰苦奋斗,勤于实践、崇尚科学、面向基层”的优良传统。学校把强化传统教育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切入点。通过建立“一助一”党建工作体系,培养在校生艰苦奋斗、脚踏实地的北农精神,从而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助一”党建工作体系是指每个教师党支部联系一个学生党支部,每一个学生党员联系一个学生宿舍。
近年来,教师党支部充分发挥党日主题活动的作用,定期邀请离退休老师讲述学校发展史,让学生切身感受艰苦奋斗是学校的立校之本,定期带领学生党支部去农村实践调查,使学生党员体验“面向基层”传统的真正含义。2007年,人文社科系教职工党支部和学生党支部前往康庄镇开展“大学生村官工作调查”,详细了解了本系毕业生村官助理王贺借助学校力量,试种彩色红薯获得成功,现在正在大面积推广的事迹。通过亲身感受,学生党员切身认识到农村同样有用武之地。同时,教师党员还通过言传身教,坚定学生党员的理想信念。
每一学生党员联系一个学生宿舍使普通学生向党员看齐。学生党员的模范行为潜移默化地也影响了每位学生的价值观。2006年,食品科学系2004级三、四班学生在学生党员的号召下,向全校学生发出了学习“村官助理”的倡议书。
宣传优秀校友,紧抓先进典型教育不放松。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典型人物是一面旗帜,是一种精神,更是一种效应。学校把加强先进典型教育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支撑点。学校将扎根农村基层的优秀校友树立为先进典型,充分利用校报、网络、广播等媒体,有计划、有步骤、多渠道宣传他们的事迹,关注他们的动态,使先进典型教育“常流水、不断线”,发挥多层次示范引导作用,激发全校学子服务新农村建设的热情,培育他们服务农村意识,引导毕业生去农村就业。
学校在50年的发展历程中,涌现出不少扎根基层、服务基层的典型,他们在基层做出了突出贡献,受到首都人民的赞誉,他们成为学校源源不断的教育资源。2006年,学校结合五十周年校庆,通过组织推荐,评选出大兴果业的带头人李振茹等十名优秀毕业生标兵,他们长期扎根基层,勤勤恳恳,默默奉献,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受到基层领导和群众的广泛认可。为让在校学生了解他们的工作经历和杰出事迹,了解北京基层状况,学校通过校内媒体大力宣传他们的事迹,先后把李振茹、闫凤娇等优秀校友请进学校,为在校生作就业指导讲座,用自己的亲身事例鼓舞在校生去基层就业,点燃他们扎根基层的奋斗热情。
在北京市引导毕业生去农村基层任职工作几年来,我校涌现出一批奉献农村,扎根农村的优秀毕业生,他们的工作业绩受到当地农民和领导的充分肯定。为了更好地发挥这些优秀毕业生的示范引导作用,学校把握住这些毕业生与在校生年龄相近的特点,连续两年隆重召开服务基层先进个人表彰大会,对45名大学生“村官”进行表彰。表彰大会借助文字和影片画面逐一讲述了村官助理扎根农村以来所取得的收获,讲述了他们在农村的辛苦付出,讲述了他们扎根农村的坚定信念,这些故事和精神深深感染了在座师生。很多参加表彰大会的在校生都表示,毕业后也要去农村就业,服务首都新农村建设。三年来,通过先进典型教育的推动,报名应聘大学生“村官”的人数日益增加。2006年到2008年三年分别为374人、442人、477人,占毕业生总数的三分之一。
增强服务农村的本领,紧抓社会实践教育不放松。
学校坚持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与服务农村相结合。把加强社会实践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径。学校要求每个学生每年至少参加一次社会实践活动,大一、大二年级学生以开展社会调查为主,大三、大四年级学生以开展和专业相关的实践服务活动为主。社会实践纳入到学生第二课堂素质培养体系,纳入到教学计划和学分中。
近年来,学校先后组织了100多个社会实践小分队,奔赴京郊大地,让学生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在实践中了解农村,增强他们服务农村的责任感。2005年,社会实践小分队参与了平谷区果品办公室的桃树褐腐病田间防治与实验室分析,帮助昭陵村拟定初步发展规划,把文化、科技、法律等方面的知识送到基层。2006年,学校实施了“一名大学生联系一个农村”的社会实践活动,1000多名在校生对其所联系的村进行社会经济、人口等方面的调研。2008年,学校又开展了“百镇千村”社会调查,对13个郊区县、138个乡镇、333个行政村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调查。连续两年的社会实践培养了在校生学农、爱农意识,增进了对农民现状的了解,增强了他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使命感,并体会用知识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成就感和荣誉感。社会实践团通过科普宣传、农业技术支持、调研等方式,为北京都市农业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增强了他们服务基层的本领。一名即将有意向去基层就业的2009年毕业生高俊飞深有感触地说道:“是社会实践让我深入了解了农村,提高了本领,坚定了去基层就业、服务基层的信心。”
去基层就业,到农村立业——北京农学院在校大学生的共识。
近年来,学校通过紧抓三种教育,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基层就业,使去基层就业、到农村立业,成为在校大学生的共识。在北京市引导毕业生去农村基层任职工作的三年里,学校每年报名应聘“村官助理”工作的毕业生人数都创新高。2006年,园林系应届毕业生罗昊向学校党委写信,表达自己去农村基层就业的愿望和决心,在全校范围内引起了热烈反响。2007年,植物科学技术系有57.9%的毕业生应聘村官助理。在最近一次2009年北京农学院毕业生就业去向的调查结果显示,684名毕业生有去基层就业的意向,占毕业生人数的58%。
近年来,学校去基层就业的人数逐年增加,毕业生的就业率也稳步保持在95%以上。2004年,有148名毕业生去基层就业;2005年毕业生参加“首都大学毕业生基层志愿服务团”合计36人,参加志愿服务西部4人,去北京远郊区县基层就业的毕业生总数为180余人;2006年,我校共有49名同学担任村官助理,190余人去基层单位就业;2007年,我校共有138名同学担任村官助理。志愿去农村小学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毕业生有21人,志愿服务北京基层的毕业生62人,去远郊区县参加工作的人数有200余人;2008年,102名毕业生担任村官助理,志愿去农村小学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毕业生有34人,去远郊区县参加工作的人数有293人。
近年来,学校涌现出了在农村基层工作的先进个人和代表。如贾辉、曹艳春、甄晶晶、胡志明、王贺、胡一萍、马炳超、姜涛、李海涛等。《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北京日报》、《新京报》、《中国教育报》、《北京青年报》、《现代教育》、《中国经济周刊》、《农民日报》、《中国县域经济报》、《CCTV经济半小时》等媒体大力宣传学校扎根农村基层的大学生村官事迹,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高东 系该校党委副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