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检索 学校首页 投稿

【农民日报】让青春闪耀农业中关村——北京开展大学生主题社会实践活动

时间:2024-08-05 作者:农民日报 来源:农民日报 浏览:

“这一个月我们以亲身经历体会着科技、人才对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推动作用,相信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才来到平谷,为农业中关村的发展注入创新动力。”这是北京工商大学本科生王硕的真实心声。

“乡村是充满无限可能的大舞台,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根植乡村沃土,一定能绽放出灿烂的振兴之花。”这是北京市平谷区返乡创业青年王志凯的坚定信念。

“只有扎根生产一线才能把知识变成生产力,只有把学生带进田间地头、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才算完成人才培养。”这是北京农学院教授、平谷北寨科技小院负责人贾月慧的深切体会。

……

奋斗者,正青春。近日,随着为期一个月的“教育助力农业中关村建设暨首都大学生主题社会实践活动”(以下简称实践活动)进入收官阶段,京内外62所高校的千余名大学生在平谷区集体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来自科技小院、博士农场、创业青年、归国人才、高校学子等领域的青年代表,围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畅谈体会,共话发展,加速推进农业中关村建设。

实践活动由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与平谷区委、区政府主办,自7月4日启动以来,1193名大学生深入平谷大地,走访调查、田间劳作、直播助农,在物流新马坊、峪口创新工场、村播学院等平谷改革发展的前沿阵地留下了身影,锻炼了本领,也为平谷的乡村振兴和农业中关村建设贡献了青春智慧和力量。

深化改革谋创新,校地携手深融合

近年来,平谷区聚焦教育科技人才联动推动农业中关村建设,正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北京篇章的平谷答卷。

——注重教育引领。与荷兰瓦赫宁根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9所一流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战略合作,蔬菜生物育种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道地药材重点实验室等相继落地。国家农业科技创新港加速推进,将成为农业中关村建设的核心引擎。

——注重科技支撑。推动科技创新要素聚集,一批农业领域科技创新企业应运而生,一座座科技小院落地生根,为农业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

——注重人才汇聚。推出“人才十条”,创建“博士农场”117个,汇聚13位院士、411位博士来当“农场主”,打造大学生在京创业安家“第一站”初具成效。

“农业中关村建设就是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的生动实践,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的部署安排,更加坚定了我们进一步深化改革谋创新的决心。”平谷区委副书记、区长狄涛表示。他强调,社会实践活动是教育助力农业中关村建设的一项具体举措,也是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的实践探索。

经过一个月的实践活动,平谷区各实践单位与高校主动对接合作,已形成50余个合作共建亮点,并建立起长效机制。

大华山镇与北京工商大学共建高酒精度桃酒及桃味啤酒酿造项目,延长大桃产业链;峪口镇、夏各庄镇与北京农学院合作共建乡村振兴驿站,作为高校人才助力乡村振兴的“平谷第一站”;镇罗营镇与河南农业大学合作,围绕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校地强强对接,在高校学生培养、地区经济发展及人才引进等方面实现双向奔赴。

一项项合作的背后是校地资源的深度融合,是教育助力农业中关村建设、服务首都乡村振兴的真实体现,更是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加速农业中关村建设的重要成效。

乡镇出题高校答,精准对接结硕果

为确保每个专业院校团队都能有效对接基层的实际需求,平谷区提前精准匹配乡镇需求,同时实践活动采用课题制管理,让大学生选准小切口,解决农业高科技、物流大流量、世界休闲谷等建设中的真问题。

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实践活动共实施了数百项课题项目。亮点纷呈的乡村业态创新项目,充分展现了大学生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科技赋能农业。多个高校团队发挥专业优势,将前沿科技应用于农业实践,为农业中关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提供了科技支撑。

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学生协助村庄管理种植智慧农场、智慧温室、智慧果园和智慧渔场,引进新作物、新品种和新技术,帮助村集体探索农业发展新方向。马昌营镇北京化工大学团队以高校科研成果落地转化,助力攻坚镇域“水、土、气”治理需求,取得较好成效。

——文化创意融合。结合平谷区的地域特色,学生们创作了系列文创产品,丰富了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真正做到了将课堂所学注入乡村振兴中。

南独乐河镇南山村、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联合京津冀8所艺术院校,携手当地村民和手工艺人,合作开启在地艺术创作,用艺术助推乡村文化建设。山东庄镇中国戏曲学院实践团队依托专业特长,录制红歌、创作红剧、拍摄红色故事纪录片,打造艺术红谷、研学红谷、生态红谷。

——电商直播助力。依托平谷打造直播电商产业功能区、建设村播学院基础,千名大学生通过直播带货、短视频推广等形式,将平谷好物推向全国乃至全球,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

当下正值平谷鲜桃季,大学生们纷纷为平谷大桃代言,为大桃品牌建设和销售工作扩了流量、提了销量。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平谷大桃早桃品种,通过电商渠道销量占到总销量的45.4%,较去年提高近十个百分点。

实践出实效。一个月的时间,大学生们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形成了1部舞台剧、2场汇演、200余份报告、1000部短视频、万场直播,成果丰硕,创新不断,有效锻炼了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践育人有成效,厚植情怀谱新篇

去年以来,北京在全市层面统筹推进以实践教学为主题的“大思政课”建设,旨在构建有特色的实践育人机制。平谷农业中关村作为市级层面重要的示范基地之一,在实践育人工作中具有示范带动作用。

一个月来,千余名大学生同上3场思政课,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全面了解平谷发展历程和特色产业,参与活动的学生们纷纷表示受益匪浅。“我们走街串巷,深入田间地头,感受乡土气息,了解产业发展。知农大课堂让我感受颇丰,我要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中国农业大学学生张瀚文表示。

厚植爱农情怀是服务乡村振兴的前提。在一个月的时间里,大学生们深入“博士农场”、科技小院、产销合作社、繁育基地等,不仅加深了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感情,也深刻体会到了乡村振兴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了他们用“青和力”振兴乡村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如果有机会,我肯定愿意再次回到平谷,用我所学的知识破解我们发现的问题,帮助果农菜农提高收入。”北京农学院学生王焱坚定地说。

提高人才素质是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实践活动坚持“1+4+N”模式,即完成1项实践课题、参与4项品牌活动、形成N项实践成果,不仅关注大学生们专业技能的提升,更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

作为4项特色活动之一的“亲农大舞台”,不仅是大学生们展示艺术才华的璀璨舞台,更是他们融入乡村、服务乡村、爱上乡村的桥梁。精彩炫目的歌舞、激昂的诗朗诵、自导自演的小品,实践活动期间,大学生们充分发挥自身文艺特长,深入挖掘各村庄文化特色,与村民共同创作和排练丰富的节目,在同一个舞台上用艺术的语言讲述乡村故事,充分展现青年学子的自信与朝气,也为平谷乡村文化生活增添新色彩。

“短短一个月,收获很大、体会很深”,这是许多大学生的共同感受。在今年的实践活动落下帷幕之际,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王达品对大学生们提出希望:“虽然活动结束了,但教育助力农业中关村建设还在不断深化。同学们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传承好此次实践中的好经验、好做法,以振奋的精神和昂扬的干劲,续写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篇章。”

https://szb.farmer.com.cn/2024/20240802/20240802_002/20240802_002_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