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检索 学校首页 投稿

【前线】研修论坛 | 提升涉农高校大思政课效果的路径

时间:2024-08-15 作者:马修地 来源:前线客户端 浏览:

涉农高校的大思政课要对传统思政教育内容进行拓展与延伸,主动结合自身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增强大思政课的针对性、实效性、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进而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培养越来越多的知农、爱农的新型人才。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

思政课教育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为内容支撑,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力量根基。涉农高校要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思考涉农院校大思政课改革创新“改什么、怎么改”,积极探索适合涉农高校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需求的大思政课改革实践创新路径。涉农高校的大思政课要凸显“红”的底色内涵,即要讲好中华民族的故事、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故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及改革开放的故事;要将“红”的底色融于涉农学校“绿”的专业教育中,将“红”的底色与农业生产实习、农事劳动实践、农业科技发展、巩固脱贫成果、建设生态文明、服务乡村振兴、建设农业强国等涉农教育“绿”的特色深度融合;将中华优秀传统农耕文化与新中国及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发展的历史、现实和未来有机结合起来,真正实现“红”与“绿”、历史与现实、事业与专业、视野与生活等多要素的深度融合。

丰富特色实践内涵

涉农高校大思政课实践活动的教师队伍主体包括但不限于本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涉农专业教师和校内党政管理人员,还包括校外具有一定涉农背景的党政领导干部、先进模范人物、社会各界优秀人士等。涉农高校大思政课是农业领域、农村社会、乡村家庭共同合力搭建而成的学校思政课、农业思政课、乡村思政课,其有效实施得益于学校、行业及乡村等主体的广泛参与和通力协作,从而形成多方协同育人的强大合力。涉农高校的大思政课是“移动在广阔农村”的实践内涵课、是“行走在田间地头”的生动育人课,因此,这类大思政课要有机联结以“红”为底蕴的“第一课堂”和以“绿”为特征的“第二课堂”,凸显“三农”主题实践活动;以中华农耕文化与现代农业发展为主线,通过政策宣讲、学术交流、党团活动、农事实践、劳动教育、乡村服务等,凸显多种形式蕴藏的有效育人途径,从而实现“红绿融合”多载体的时时处处育人,不断增强涉农大思政课育人的现实针对性和感召吸引力。

实现多元融合育人

涉农高校大思政课最显著特点在于其“红绿融合”所涵盖的范围之大,涉农范围之大,决定了涉农高校大思政课内容具有新时代“三农”工作与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农业强国建设以及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大视野、大事业、大范围的特点,这就要求涉农高校的大思政课不再局限于专业化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小课堂”,而是拓展整合了大视野背景下的宏观教学资源与现实教学内容。多元融合特征要求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教育人、影响人、改变人,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红”的底色发挥大思政课影响人、培养人、塑造人的强大功能,力图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和以德育人、以智启人上下功夫、见实效。涉农高校大思政课还要面向古今中外农业历史与发展,引导学生在比较感知中坚定理想信念,增长知识才干,拓宽全球视野,厚植爱国情怀,形成中国力量和中国精神,汇聚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农业强国的磅礴伟力。

实现多态协同育人

涉农高校大思政课的特点首先体现在必须突破传统教学的时空地域局限,形成涉农特色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思政课不再是“单曲独奏”,而是社会各层、涉农全域和学校全员的“交响合奏”,以此凸显全员育人大格局。其次体现在其多态协同育人,通过有效联结“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用情回应“三农”现实关切,使不仅在“理”的层面说服人、影响人、引导人,而且在“行”的层面感染人、教育人、塑造人,从而实现涉农“小课堂”和“大课堂”的有机结合,以凸显全方位育人大格局。最后体现在线上线下有机融合的全过程育人,从时空角度实现“三全育人”大格局。涉农高校大思政课要培养学生成长成才并立志服务乡村振兴和农业强国建设,必须通过大格局多形态坚持以立德为根本,以树人为核心,把培养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伟业实践贯穿于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的“红绿融合”全过程。

新闻详情 (ebd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