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检索 学校首页 投稿

【中国大学生网】北京农学院:乡村振兴的“智囊团”

时间:2024-09-25 作者:北京农学院 来源:前线客户端 浏览:

作为首都农业院校,北京农学院以强农兴农为己任,着力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知农爱农为农新型人才,不断创新思政育人方式、实践育人路径,强化学农爱农、强农兴农的使命担当。来自北京农学院的一群研究生们,不是坐在实验室里,而是深入田间地头,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

知识与田野的结合

近年来,北京农学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学生重要回信精神,在昌平、延庆、平谷、密云等地建立21家科技小院,把专业学位研究生长期派驻到生产一线,在完成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重点研究解决农业农村生产实践中的实际问题,鼓励和引导学生把论文写在京郊大地上,把成果凝结在农民的收获里。

在平谷区南独乐河镇北寨村,科技小院的师生们致力于扶优做强“北寨红杏”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科技小院负责人贾月慧老师带领着一支研究生团队,长期开展杏树土壤健康监测、科学施肥、节水高效灌溉与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应用示范。他们不仅对红杏的各项品质指标进行测定,还深度参与红杏的销售,培训农民掌握线上销售相关技术。

平谷区南独乐河镇北寨科技小院——观察红杏果实长势

农村大课堂包罗万象。在贾月慧看来,学生们正是以“自找苦吃”的精神,近距离感悟乡土中国的魅力。“有的孩子在学校一讲话就脸红,现在到村里天天和乡亲们打交道,沟通能力自然提高了。钻研红杏之余,学生还要成为多面手,比如处理雹害理赔、制作网络销售二维码,甚至手机上网教学,都是他们的‘业务’范畴。”截至目前,学校科技小院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126人,为2000余名师生提供课外实践教学空间和服务乡村振兴平台。

“博士”农场

在平谷“农业中关村”的建设中,有一个引人注目的新星——“博士”农场,正以其独特的科技低碳、休闲时尚定位,引领着农业科技应用场景的变革。这里,不仅有博士团队的智慧结晶,还有与新型农民经营主体、村集体、农户的紧密合作,共同书写着农业产业链的新篇章。

在平谷区金海湖镇茅山后村,佛见喜梨挂满枝头、果香四溢。佛见喜梨历史悠久,是茅山后村的特产,也是村里的“金招牌”。因其特别的营养价值、口感和外形,价格也是一般梨的2-3倍,但前几年佛见喜梨病虫害频发,果农试了各种办法,效果都不理想。自2021年起,北京农学院植保专家任争光副教授来到了这里,通过深入细致地调研,任争光摸清了佛见喜梨主要病虫害发生情况,为当地果农制定了病虫害绿色防控方案。他先后为村里培养了20多位技术骨干,解决了病虫害问题。2023年,任争光又申报创建了“茅山后佛见喜梨病虫害绿色防控与专业化管理‘博士’农场”,在50亩种植示范园里全面测定梨园土壤有机质含量,集中推广示范以生物防治技术为主的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佛见喜梨品质得到了很大提升。如今,佛见喜梨已成为茅山后村稳定创收的支柱产业,种植户年平均收入可达15万元左右,这让果农尝到了科技的甜头,也感受到了新的发展机遇。

平谷金海湖镇茅山后博士农场负责人任争光查看果树病虫害

“博士”农场以博士团队为创建主体,搭建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创新创业舞台,让知识人才既做研究员,又做农场主、企业家,“干中学、学中干”,探索出了带领农民增收、推动农业转型升级的新路径。

“智能蜂箱”

房山区蒲洼乡,距北京市区约120公里,地处自然保护区,是京西南最远的乡,常住人口少,村集体经济薄弱。依托“智慧农业产业研究院”的力量,北京农学院积极参与到该乡7个集体经济薄弱村的帮扶中。“为了提高效率,我们在蜂箱上加装了传感器、控制主板,实时监测温湿度、蜜蜂出入数据。蜂农不用再像过去那样挨个翻蜂箱,手机上一查就能掌握情况。”徐践说。研究院还推出了多箱体成熟蜜生产技术:在原有蜂箱上再加一层,增大储蜜空间,同时给蜜蜂留足把水蜜转化为成熟蜜的时间,提高蜂蜜品质。技术改进之后,蒲洼蜂蜜的收购价提升了一至两倍。老百姓尝到了甜头,纷纷学起新技术,钱包也鼓了起来。目前,蒲洼乡平均一个蜂农可饲养100群中华蜂,单人饲养规模提高了50%。蜂农年收入将近10万元,较原来翻了一倍。

北农智慧蜂场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如何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成为关键议题。近年来,北京农学院积极整合优势资源和高端人才,同步推进管理机制创新,成立多个产业研究院,将自身的科研优势与地方特色产业高位嫁接,不断赋能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

https://mp.weixin.qq.com/s/ALQZY4Y3kHVzT0R4GgrXeg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