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检索 学校首页 投稿

把科研当作一种生活方式——记第九届北京市级教学名师刘凤华教授

时间:2013-09-26 作者:沈圆圆、金娜 来源:党委宣传部 浏览:

 

    刘凤华,博士,北京农学院动物科技学院教授,动物科学专业及学科负责人,动物科学系主任。动物科技学院基础兽医学学科负责人、基础兽医学、临床兽医学硕士生导师。中国农业大学临床兽医学中西医结合方向合作培养博士生导师。主讲北京市高等学校精品课程《家畜环境卫生学》,主编、副主编、参编教材10余部,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70多篇,其中SCI论文20余篇。2009年获得首都教育先锋科技创新个人、2010年获得北京市三八红旗奖章。2012年获得北京市师德先进个人。

自1983年留校至今,刘凤华教授从事教师工作整整三十年,作为北京农学院第一批毕业生,刘教授见证了学校的发展,自己也从一个刚走上讲台的青年教师成为一名教授。采访时刘教授说:“我喜欢教师工作,喜欢做科研,更喜欢团队合作,为了一个目标努力时,大家都觉得非常快乐,现在做科研已经成为我的生活方式,也是我的一种娱乐方式。”

言传身教  给学生带来正能量

采访中刘教授仔细地给记者讲了韩愈在《师说》中谈到的“师者,传道、授业,解惑”。她说:“传播正确的思想、道理,准确地讲授知识、技术,为学生答疑解惑是教师的天职。”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作为高校教师,刘教授让自己努力做到“正心”、“诚意”,心正才能身正,心修才能身修,深知一言一行对学生的成长影响之大,始终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在她承担的《宠物美容与养护》课程教学中,24个学时,12次课,她总会早早地来到教室,把提前准备好的课件导入电脑,做好上课的一切准备。铃声一响,刘老师的课便开始了。她和蔼可亲,喜欢踩着铃声进课堂的学生虽然不会被批评,但看到刘老师精心准备的课堂因为自己而受到干扰时,总会羞愧不已,意念中在书桌上写下“早”字。

即使这只是一门选修课,学生们也和必修课听得一样认真,因为课堂活泼有趣。她搜集了大量有意思的图片、视频,结合文字把知识高效地传输给学生,从给狗狗打睫毛膏到给猫咪梳小辫,从给大白兔喂饲料到给小松鼠打疫苗……各式各样的与饲养宠物有关的内容都可一一学到。在《动物行为学》授课时,她常说爱动物就是爱人类自己,多观察动物的眼神、形态和行为举止,你会发现很多有意思的现象,揣摩动物的心理,善待动物同样是培养学生爱心的一种方式。动科专业实践性非常强,刘老师还会把学生带到宠物医院亲自示范,并让他们指导实际演练,在练习中摸索规律、找到和小动物们打交道的技巧。她爱学生,坚持“以人为本,以学论教”,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鼓励他们积极与自己交流,在教学中坚持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努力找到开启学生心灵之门的钥匙。

   在课堂上,刘教授结合自身的成长经历,让学生相信自己所学专业的广阔前景,激发他们的专业热情,用一个个学科热点问题,引导学生树立专业意识,树立在动物科学领域奋斗终身的信心。

教学相长  不断提升自身水平

除了科研、教学改革、编著教材,她还注重与教学、科研团队合作,自2007年9月聘为动物科学方向专业负责人以来,负责本学科规划和团队建设。加强专业修养,就要求教师要有渊博、系统、准确的学科知识。

刘老师说,知识的储备过去有“一碗水”、 “一桶水”的比喻,现在发展到了“水龙头”、 “河流” 的比喻。这说明自身科研能力和教学工作一样重要,结合得好,两者可以相辅相成,共同发展进步。在课程方面,刘老师主要教授《家畜环境卫生学》,为了更贴近都市型畜牧业的特点,亲自组织国内几所高校共同研讨,主编了北京市精品教材。二十多年来,该课程始终走在国内环境应激及其调控的学科前沿,多年的科研成果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及时增加最新知识和饲料添加剂调控技术,用鲜活的实例让课堂更有说服力。刘教授说这种启发式教学,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可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近年来,她带领教学团队积极参与与本学科相关的学术研究,在应激及药食同源中药添加剂调控方面地位突出。先后主持国家十一五、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农业部公益性行业科技专项、北京中关村管委会重大科技计划等十几项课题。2010-2012主持北京市教委学术创新团队计划“畜禽中药添加剂的药效学评价与研制开发”,围绕着动物科学的专业特点,把自己的特长与年青同志科研能力的培养紧密结合在一起。

“教学相长”,在学生和教师中都是很重要的,当学生和教师都是终生学习者时,教学中就会营造出合适的“教和学”的生态环境,师生关系就会平等融洽,学生才能自觉在学习中成长,成为畜牧业发展的后备力量。

 “渔”胜于“鱼”  指引学生求学之路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当课堂、网络、实验室、科研、社会服务、终生学习甚至科研项目的竞争与合作融为一体时,教师的角色就从过去的“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知识传递者转变为学子科研的引路人。

除了教学和科研,刘老师经常请校外的专家来做讲座,让学生自己从专家、大家那里总结成功的经验,找到最合适的学习方法。她说在网络时代,由于知识发展速度加快和学生信息的多元化,教师将不再是学生知识成长的唯一依赖者。为了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她主张实践教学,主动承担起校内教学实践基地规划、设计、管理,积极争取校外资源为校内实践教学服务,逐步建立和健全动物科学实践教学体系。她带领团队与北京伟嘉集团、首农集团及北京农学院科技产业集团合作,充实和完善了本科生教学实践活动,提升了学生对动物科学专业的喜爱。

  她鼓励学生组成科研小组,互相指正,互相切磋。作为多学科交叉方向的研究人员,她深深体会到,只有树立团队意识,明确团队发展方向,不断加强团队建设,才能有利于贯彻实施学校和上级交给的教学、科研任务。她鼓励学生不断拓展知识面,因为她通过多学科交叉开展绿色、环保、无药残的饲料添加剂研究,特别是学科特色中药饲料添加剂的研制开发、环保型复合饲料添加剂的研制开发及其在饲料领域的应用,对调理动物机体的健康状态,倡导健康养殖,发展中国特色的安全优质畜产品生产获得了极好的成果。她愿意分享自己成功的经验,希望学生比自己更优秀。

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让学生接触专业领域最前沿的东西,是刘教授始终不变的追求,她认为这是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具备的职业素养。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也只有这样,自己才能在教学和科研领域站得住脚,让学生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