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检索 学校首页 投稿

【走近创新团队·奶牛团队】梅花香自苦寒来,奶业飘香谱新篇

时间:2013-03-22 作者:党委宣传部 学生记者 吴楷/文 来源:农学院 浏览:

编者按:

2012年北京市农业局整合首都农业科技资源,在原有果类蔬菜、生猪、观赏鱼、家禽和食用菌5个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北京市创新团队基础上,新增叶类蔬菜、奶牛和鲟鱼、鲑鳟鱼3个产品的创新团队,8个创新团队共聘任首席专家8人,岗位专家92人,合作专家39人,综合试验站站长43人,农民田间学校工作站站长228人。我校共有13位专家入选,其中范双喜教授被聘为叶类蔬菜团队首席专家新闻网特推出“走近创新团队专家”系列专访,带领读者感受我校专家发挥专业特长,积极开展技术研发、技术示范推广等工作,推行“调研—查找问题—联合攻关—集成示范与推广”的农业科技创新运行新机制,把科技优势进一步凝聚成产业优势,使农业科技创新在产业的各个环节实现有机链接的过程

梅花香自苦寒来,奶业飘香谱新篇

——2012年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北京市奶牛创新团队专家刘芳

刘芳,我校经济管理学院教授,2012年入选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北京市奶牛创新团队,担任乳品加工、生鲜乳安全、产业经济研究室产业经济岗位专家。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农业部软科学项目、国家林业局项目、北京市社科规划重点项目等各级项目近20项;先后在《农业经济问题》、《农业技术经济》等刊物上发表论文50余篇;她一直活跃在教学科研的第一线,先后出版《中国肉羊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中国鲜活果蔬产品价格波动与形成机制研究》、《北京少数民族乡村经济发展研究》、《农村统计与调查》(北京市精品教材)、《农村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利用》等学术专著和教材10余部;荣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北京市20102011年度新农村建设暨城乡一体化优秀调研成果三等奖,北京市教学成果二等奖等多个奖项。

迎接挑战 经受重重考验

当得知自己入选创新团队担任岗位专家时,刘芳在高兴之余又感觉自己肩上的担子很重。能从北京市众多的申报专家中脱颖而出,刘芳经过了层层筛选,这对她来说是一种荣幸,同时更是挑战。

刘芳从事农业经济领域的研究已进有十几年了,尤其在畜牧业经济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是,入选现代奶牛产业技术体系北京创市新团队,走出研究室,近距离解决北京市奶牛产业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对刘芳来说还是一次新的挑战。接触新领域,研究新问题,找出新方法,这是刘芳面临的第一重考验。压力很大,但化压力为动力,是刘芳一贯的做事风格。带着做科研常用的工具书,带着装满了研究数据和参考资料的电脑,带着满腹经纶,刘芳欣然走上奶牛创新团队专家岗位,迎接挑战。

在奶牛创新团队中,专家们不单单是在实验室里做研究,在办公室里写论文,搞创新、做科研不能闭门造车,他们将研究方向与北京市奶牛产业结合,深入实践,掌握北京市奶牛产业的第一手资料和发展状况。作为把握大局的产业经济岗位专家,刘芳带领她的研究团队经常深入奶牛产业第一线,走访北京周边县区奶牛养殖场,调研奶农和乳品加工企业的基本情况,掌握整个奶牛产业生产销售过程,分析产业政策绩效,时刻关注国内外奶业发展动态,找出现阶段奶牛产业中存在的问题,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岗位五年工作任务,以为将来整个奶牛产业的健康发展建言献策。北京市有260多家养殖场,51家奶站,28家乳品加工企业和庞大的消费市场,产业链条的每一个环节作为产业经济岗位专家她都要关注。因此,工作量大,任务重,是刘芳面临的第二重考验。“在北京市整个畜牧业方面,奶牛产业是重要的支柱产业,当初在竞聘创新团队的岗位时,也是看中了奶牛产业在北京市现代农业方面的研究价值,所以,现在遇到的这些困难我都有信心把它们一一克服。”刘芳对眼前的这个难题自信满满。

刘芳不仅忙于教学与科研,身为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还要主管学院的学科建设、科研与研究生教育和外事工作。如何把时间合理分配好,做到个人的教学与科研和行政工作两不误成为了刘芳的第三重考验。对此,刘芳认为这两者是相辅相承的,通过奶牛创新团队的科研活动平台,可以进一步推动学院的学科建设;通过带动学院青年教师积极融入京郊产业,可以增强他们的理论和产业结合的科研能力;通过带领研究生积极开展产业调查和研究,可以锻炼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提升研究生的培养水平;通过京内外、国内外的产业交流与合作,可以助推学院对外交流。而这些目标正是刘芳所分管行政工作的重要内容。

奶牛产业创新 万里长征刚起步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北京市奶牛创新团队是一个科研周期为五年的专家团队,奶牛创新团队20124月正式成立,5月完成培训。7-9月,经过各位专家的共同努力,完成了对北京市整体奶牛产业情况的初步调研,摸清了奶牛产业的发展现状,对于北京市奶牛产业中的问题有了大致的了解,这为今后科研工作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正是有了前期工作打基础,专家团队才有信心制定为期五年的工作任务。刘芳作为产业经济岗位专家,主要工作是建立产业预警分析数据平台,让每年的奶牛育种、奶源生产、乳制品加工、乳制品销售的情况在这个平台里显示出来,并且根据每年对奶牛产业体系整体的评价与诊断,了解奶牛产业发展所处的水平,及时发现其中的问题,不断A熟北京市奶牛产业技术体系。  

刘芳介绍说:“北京市创新团队一大突破点是将原来各个独立研究的专家融为一体,实现智慧集成,共同助推北京奶牛产业发展。”能将同一领域不同研究方向的专家组成一个团队,大家各自分工,集各位专家的智慧,共同解决北京市奶牛产业技术体系中遇到的瓶颈,解决研究中各类技术性和公关性的难题,这对加快北京市奶牛产业升级发展会带来巨大的帮助。

突破瓶颈 打造北京奶牛产业“新名片”

不打没准备的仗。在制定五年岗位任务书之前,刘芳就已经对北京市奶牛产业现状有了一个较全面的了解。对于其中阻碍奶牛产业发展的瓶颈,刘芳有着清晰的认识。她认为:发展的空间局限性是目前北京奶牛产业发展遇到的第一瓶颈。由于北京市特殊的政治地位和大力提倡发展环境资源友好型社会,北京市周边区县都在建立生态环境涵养区,这就不能大规模的发展奶牛养殖业,今后如何实现创新团队对北京奶牛产业的占高端、提效率、降排放和保安全的历史定位将是各个岗位专家要破解的重要课题。第二个瓶颈是奶牛养殖成本趋升,奶农成本收益率提升困难。由于土地资源少,饲料资源紧缺,奶牛所需的优质苜蓿草的进口依赖度很高,再加上劳动力成本的攀升,都给降低养殖成本带来了困难,产业比较效益趋低,影响了奶农的产业积极性,进而会影响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第三大瓶颈就是北京市的奶牛产业组织化成度不高,规模化程度不均衡,管理水平和产出效益参差不齐,影响产业的高效运行。

刘芳说:“不解决好这三个瓶颈问题,奶牛就不会养得健康,奶源的质量得不到保障、奶牛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必将因此面临更多的困难。”

瓶颈存在必然要找出突破的方法,通过产业需求调研分析,刘芳认为,北京奶牛产业的规模化、标准化、规范化和组织化将成为北京奶牛产业发展的必然路径选择,而组织化是以上“四化”的根本和保障。通过合作社的运营,将有效解决北京奶牛产业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但是,北京奶牛专业合作社的运行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仅有36%的养殖场加入了合作社,且合作社的经营链条和经营服务水准都还有待于进一步延伸和加强,其今后的运营机制有待于完善。

2012年,是北京市奶牛创新团队起步之年,在未来的几年里,刘芳在科研中仍然会碰到各种问题,她希望能够在科研周期里,倾心付出,一 一克 服瓶颈和困难,贡献自己的力量,为北京市奶牛产业科学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发挥自己在团体中的作用,为北京市奶牛产业的发展交出一份漂亮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