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12年北京市农业局整合首都农业科技资源,在原有果类蔬菜、生猪、观赏鱼、家禽和食用菌5个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北京市创新团队基础上,新增叶类蔬菜、奶牛和鲟鱼、鲑鳟鱼3个产品的创新团队,8个创新团队共聘任首席专家8人,岗位专家92人,合作专家39人,综合试验站站长43人,农民田间学校工作站站长228人。我校共有13位专家入选,其中范双喜教授被聘为叶类蔬菜团队首席专家。新闻网特推出“走近创新团队专家”系列专访,带领读者感受我校专家发挥专业特长,积极开展技术研发、技术示范推广等工作,推行“调研—查找问题—联合攻关—集成示范与推广”的农业科技创新运行新机制,把科技优势进一步凝聚成产业优势,使农业科技创新在产业的各个环节实现有机链接的过程。
刘瑞涵,博士,教授。北京农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市场营销系主任。北京市中青年骨干教师,中国市场学会理事。2012年4月入选叶类蔬菜产业技术体系北京市创新团队,任加工流通与产业经济研究室的产业经济岗位合作专家。
甘愿做一颗平凡的螺丝钉
陶行知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颗草去”。
刘瑞涵
教授在自己执教的二十余年中,以蔬菜产业为研究对象的时间已有十六年之久,调研足迹遍布京郊。
2012年入选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北京市创新团队叶类蔬菜团队并担任加工流通与产业经济研究室合作专家的她,与团队成员合作,从贴近农户访谈、深入企业与合作社调研,到资料和数据的整理、调研报告和任务规划书的撰写等环节,每一步都认真地履行着自己应尽的职责。她微笑着告诉我们:“我干不了大事,只是善于在小事和细节上较真”。愿意从最小的事做起,对工作总是很较真的她,力求把份内工作做得细致,做到最好。在她眼中,脚踏实地的付出比虚空上的舞蹈更为饱满,更为坚实。不求鲜花与喝彩,不求赞赏和仰慕,她只希望自己在团队中做一个最平凡的螺丝钉,也愿意在团队中做一个站在路边真心为他人鼓掌的人。
深信人心齐,泰山移
刘瑞涵一直强调,创新团队的初步调研和考察,以及后续的调研报告撰写和任务规划制定与论证,之所以没有像想象中的那么困难,主要归功于首席专家的统筹布局、团队成员间的齐心协作以及团队内部健全的层级系统。她觉得正是因为团队的整体作战保驾护航,本年度的任务才能完成得比较顺利。她介绍到,叶类蔬菜创新团队分为首席专家、产业技术功能研究室(四个)、综合试验站和农民田间学校工作站等层级。其中四个功能研究室包含了品种选育、栽培与设施设备、病虫害防控与产品安全以及产后的加工与流通等与蔬菜产业链相关的所有环节。调研中,由于团队有首席专家统筹,各岗位专家各司其职,任务分解责任到人,加上综合试验站和农民田间学校工作站的积极协调与配合,提高了调研的针对性和工作效率。她说,调研中自己走过的每一条山路,跨过的每一条河流,都凝聚了团队成员在前方披荆斩棘、铺路塔桥的心血。
她告诉我们,群策群力是面对困难的最为有效办法。因为层次分明,所以每个专家又自成一个小团队,遇到问题时,就可以依靠身边的资源和力量去做相关工作,共同商讨,就会多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团队中,大家拥有集体的共同目标,又有各自的小目标,齐头并进,合作共赢。因为,积小流成江海,积跬步至千里。
只求尽心,但愿无愧
在团队完成前期调研和主要任务规划之后,接下来的工作重点将转向解决重点问题之上。调研发现,北京的叶类蔬菜种植户,有2/3以上还习惯于在产地就近等销路而被动实现销售,主动开拓市场的能力和条件极其有限。“卖难”问题仍是困扰菜农实现稳定收益的主要难题之一。如何从宏观和中观探索出完善流通效率的对策,从微观上帮助农户等市场流通主体准确选择目标市场以及合适的销售路径,是团队产业经济岗位专家面临的几大主要任务之一。
刘
教授坦言,面对自己所担负的责任,她不敢有一丝懈怠。她相信,虽然前方还任重而道远,但只要用心并踏实肯干、有高度的责任心和奉献精神,就会交上一份无愧于自己良心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