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检索 学校首页 投稿

【走进创新团队·叶类蔬菜团队】把科研成果从实验室引到百姓生活

时间:2013-03-22 作者:党委宣传部 学生记者 沈圆圆 来源:农学院 浏览:

 

编者按:

 2012年北京市农业局整合首都农业科技资源,在原有果类蔬菜、生猪、观赏鱼、家禽和食用菌5个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北京市创新团队基础上,新增叶类蔬菜、奶牛和鲟鱼、鲑鳟鱼3个产品的创新团队,8个创新团队共聘任首席专家8人,岗位专家92人,合作专家39人,综合试验站站长43人,农民田间学校工作站站长228人。我校共有13位专家入选,其中范双喜教授被聘为叶类蔬菜团队首席专家新闻网特推出“走近创新团队专家”系列专访,带领读者感受我校专家发挥专业特长,积极开展技术研发、技术示范推广等工作,推行“调研—查找问题—联合攻关—集成示范与推广”的农业科技创新运行新机制,把科技优势进一步凝聚成产业优势,使农业科技创新在产业的各个环节实现有机链接的过程

把科研成果从实验室引到百姓生活

——记2012年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叶类蔬菜创新团队专家陈湘宁

 

陈湘宁,女,中共党员,博士,推广教授。曾获2004年度“北京市科技新星”、北京市房山区2005年度农业技术推广奖、2010年度“北京市中青年骨干教师”20124月入选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北京市叶类蔬菜创新团队,担任加工流通与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

把科研当事业来经营

用同事们的话说,“陈老师,不是在上课,就是在实验室,不在实验室,就是下基层调研去了。”陈湘宁的生活忙碌而充实,她说:“既然科研是自己的理想,就要把它当成一辈子的事业来用心经营。”

1996年到北京农学院工作以来,陈湘宁立意进取,把学习和科研作为“第一要务”,有效地利用空余时间“充电”。16年来,陈湘宁先后获得了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学位,Harper Adams University College食品营销硕士课程证书等。她广泛涉猎食品加工有关的科研领域,在柿子加工及功能研究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她开发的仁用杏系列产品获全国农博会“金奖”;已出版专著《果品加工》,发表论文30多篇。

陈湘宁在食品安全及蔬菜安全管理领域做了大量工作,她开发出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控及管理系统”已成功应用于房山区政府及东升方圆农业种植有限公司,大大提升了房山区蔬菜安全监管水平及效率,每年为企业提高经济效益达600万元以上。筛选出的保鲜期达10天的包装袋,已应用于必胜客和肯德基供货的裕农配送中心。她目前主持设计的“天安农业净菜加工配送中心”建成后将是全国鲜切菜加工自动化生产程度最高的示范生产线。她还曾作为奥运食品现场审核专家参与了奥运食品审核规范的起草与修订。

把科研成果从实验室引到百姓生活

20124月,北京市准备组建叶类蔬菜创新团队,凭借她在业界所做的工作和取得的成绩,陈湘宁入选叶类蔬菜创新团队专家,任加工流通与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

现在,她主要从事果品加工、蔬菜加工及安全管理方面工作,“我们团队的工作集中在产品的加工和流通环节,我们的目标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保鲜质量,从而提高叶类蔬菜性价比,给老百姓带来实惠。”陈湘宁说。

    陈湘宁致力于减少农产品从生产加工到流通销售的各环节中的损耗。她引进“氧化电位水消毒”,用实验做电解质对果蔬进行酸性水消毒,这种方法能更大程度的杀死病菌、保留果蔬营养,并且没有有害物残留,还降低了实际操作成本,得到了许多食品公司的赞赏。

入选团队以后,工作不可避免地增多了,但陈湘宁说:“团队的建设是对2012年‘首都菜篮子工程’的积极响应,这是市级的重点项目,必须要重视起来。”

“北京市叶类蔬菜创新团队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要起到桥梁作用,把科研成果从实验室引到百姓生活,‘让技术落地’。”陈湘宁说,“因此,团队的前期调研显得格外重要。”20124月至今,在短短8个月多的时间里,陈湘宁一面继续先前果品加工、蔬菜加工及安全管理的工作,一面在北京市郊区各区县开展叶类蔬菜调研,“从种植、采摘、加工、包装、贮存到销售,都是我要调研的内容,旨在找准每一个环节的突破点,减少人力资源、生产投入和降低损耗,同时最大限度地提高叶类蔬菜自给率。”陈湘宁说。

陈湘宁说,她一定会好好把握加入创新团队的机会,认真完成团队各项工作,她还会把在团队中的成长带到课堂,把最新的叶类蔬菜发展动向讲给学生,实现科研和教学的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