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个人,他身兼数职,是教师,是领导,是一名科技工作者。他曾获过多种奖励,但如果你问他获过多少奖,他一定数不清楚,可如果你问他北京郊区有多少个乡镇、多少个村子,他一定能给你说得头头是道。他就是26年来,走遍了北京市所有乡镇和近四分之一的村子、被人们戏称为首都郊区“活地图”的北京农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党总支书记李华教授。
身先士卒下基层,用技术服务“三农”
李华教授是学农学出身,他总说,学了这个如果不将它用在农村,那就等于浪费。于是,自1984年起,他充分发挥自己专业特长,数年如一日地坚持每周下基层为农民服务。26年来,他去过京郊182个乡镇、900多个村落。
2006-2010年期间,他为首都郊区农民和大学生科学素质提高、农业产业发展做了大量的科普和推广工作,每年下基层平均近百天,先后作为专家组组长和成员,指导北京市50多个农村科普示范基地、现代农业科技园区、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农民科学素质提高试点村、循环农业试点村、山区搬迁村、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农民合作组织等,为平谷大桃实验室建设和流动服务平台建设、通州区于家务民族乡,平谷区白各庄村、西柏店村,门头沟区龙泉雾村,延庆县花盆村等县、乡、村制定和撰写了各类规划和项目书100多份,为农民培训100多场,接受培训的农民近万人,赠送和发放图书和资料5万余份。
2006年,被聘为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副秘书长的李华,依然坚持走在农村第一线,他身先士卒,积极参与和指导全国和北京“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先后为北京、广西、河北、浙江等20多个省市4000多名科协和农技协干部进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产品品牌建设、产业发展等培训和指导工作。
此外,他还参与起草了北京市“十一五”山区规划、山区558绿色生态富民工程、北京市农村科普基地现状及发展对策的调研报告,起草并指导了通州台湖,平谷金海湖、西柏店,房山霞云岭、昌平小汤山和漆园、昌平果树所、延庆千家店村等20多个北京市级农村科普示范基地和创新型科普社区的规划和建设工作。在他的努力下,当地农民的人均收入有了显著增加。
传播知识抓教育,用人才支撑“三农”
李华教授深知,他一个人的力量对于服务“三农”来说非常有限的,只有让更多有知识、懂技术的人参与到服务“三农”的队伍中来,才能更好地为首都的农业、农村和农民提供切实有效地服务。于是,虽然他的管理工作很繁重,但他依然坚持走在教书育人的第一线,结合农经专业特长积极开展教书育人工作,将自己对首都“三农”的热爱融入到教学当中,感染和教育着学生。
他充分利用自己熟悉中央、北京市“三农”政策的优势,结合自己多年服务“三农”的实践经验和改革30年来亲生经历,在经管学院带头为本科生、研究生开设《中国农村发展历程》、《农村社会学》、《农业科技与三农政策》、《农村社会学专题》、《村镇规划》等课程。同时,他多次应学校马列部邀请,开设 “我国农村改革30年的成就”、“农民工与城镇化建设”、“新农民与大学生科学素质”等形势教育专题讲座,使同学们全方位认识首都“三农”的现状,增强了服务“三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此外,李华教授还带头资助贫困的农村学生、大学生村官、农民工子女,2006-2010年间,他捐款和资助的金额达到1.5万元以上,他行为示范,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教育着每一个学生。在他的感染下,一大批学生坚定地走向了“村官”等服务“三农”的岗位。经济管理学院当村官由2008年19人猛增到2010年的35人,增长80%多。
作为延庆县千家店镇“1+1+X”的专家组组长,从2007年11月开始,李华教授还先后组织了20多名专家和研究生,帮助千家店镇黑河流域6个村测土施肥、化验水样,引进国内外社会力量,作好产业规划、积极发展黄芩、仁用杏等农产品加工,对当地镇村干部和农民进行10多次旅游、农业技术培训、市场营销、沟域经济结构调整等相关培训等,积极发展沟域经济等;同时通过教学实习和科研实习为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提供了平台,促进了学生服务农村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为农村、农民的增收做了贡献。
他因此多次受到延庆县组织部、宣传部、科协的表彰。2009年荣获北京市“为郊区经济发展‘十佳’科技工作者”和“北京市科普惠农兴村计划优秀专家”;2010年荣获“全国科普先进工作者”和“北京市科普先进工作者”。
创新意识搞统战,用合力共建“三农”
李华教授不仅是一个教师、一个科技工作者,他还是北京农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的党总支书记,担任着管理工作。在工作中,他不断推进组织建设工作创新,建立了党支部活动、教研室的专业建设、工会的健康疗养、学科交流、校友联谊、统战工作相结合的“六位一体”的工作机制,增强了基层党组织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为全院的和谐发展提供思想保证、组织保证、制度保证。
同时,在工作中,他注重加强院总支与我校九三学社支社、民盟支部、民进支部的联系,摸索出了“基层支部多党合作共建新农村”的统战新模式,加大了各个组织为京郊“三农”的服务力度。近三年,他联系民主党派基层支部先后承担国家、市、县三级试点村新农村规划、产业规划、企业规划、科普基地建设规划40多个;办80多个培训班,培训农民和三级干部近万人次,推广先进农业科学技术20多项。他牵头组织专家和各党支部帮助平谷区西柏店村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新农村建设和农民科学素质提高规划,组织相关专家对村干部和农民进行30多次培训和指导工作,使西柏店村农民人均收入由2005年底的7800元,增加到2009年的13000元,年均增长15%,单就建议和指导该村发展设施蔬菜一项,当年就给当地农民增加人均纯收入1000多元,总收入增加500多万元。西柏店的新农村规划也因此被列为农业部新农村规划设计的样本。
结合实践做研究,用科研推动“三农”
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是推动“三农”服务工作不断向前发展的燃料,李华教授注重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农村科普与农业推广的理论研究。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起,先后参加中国科协、农业部、环保部、科技部等部委全国青少年生物百项指南、全国科教兴村理论与实践、中国21世纪农业科技发展规划、中国农民教育发展战略、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农民科学素质纲要读本、科普惠农兴村计划评估体系、中国农民科学素质白皮书等20多项重大课题和指南的相关研究和制定工作。
他主持和承担北京市委组织部“城乡一体化京郊村域人力资源开发”、“北京市农村科普基地建设与发展战略”、“京郊村域人力资源开发与科教兴村”、北京市社科基金“北京农村科普社区的运行机制研究”等20多个项目。先后组织和参加 “京农系列”红小豆、“中苜一号”新品种选育与推广、设施桃、设施蔬菜、舍饲饲养、山野菜开发等 50余项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研究、推广和技术中介工作。
近8年来曾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市农业推广奖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市果树技术创新二等奖1项,市金桥工程项目一等奖2项、三等奖2项,技术市场个人二等奖,为首都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带来了较大的经济效益。
此外,他还注重服务“三农”的总结和积累,积极参与农村科普读物的编写工作,曾主编《村庄规划与建设基础知识》、《新农村建设项目选择》、《新农村规划设计100问》、《农村劳动力转移实用技能》等农村科普读物20多部,发表文章60余篇,为首都新农村的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和经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