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涛,男,中共党员,1982年11月出生,2006年7月毕业于北京农学院生物技术系生物技术专业,曾于2006年3月至2009年6月担任延庆县康庄镇马营村党支部书记助理。在职期间,曾荣获2007年北京农学院服务农村基层先进个人、2006-2007年度延庆县优秀大学生“村官”称号。
作为一名大学生,他有知识、有技术,更有对农村建设的想法;作为一名村民,他有责任、有礼貌,更有对第二故乡的热爱;作为一名教师,他有方法、有技巧,更有对农民的理解;作为一名“村官”,他有耐心、有热情,更有对农村的热忱。他一个人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不仅每个角色都演绎得恰到好处,同时也成就了他别样精彩的人生。
农村建设的美好蓝图
李海涛在三个月试用期时就已经做好了村子将来的发展规划,虽然他的本专业帮不上什么忙,但是他用到了四年大学生活培养出的先进思想和长远眼光,做了这样一份综合了村子整体布局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调整、新型农民培养、发展民俗旅游等方面的策划书。这份策划书,不但体现了他对村庄的整体观察把握,更渗透了他对村庄建设的思考与定位。
在农业产业调整这方面,李海涛就创出了他自己的一片天地。同为延庆“村官”的王贺种出了自己的“七彩红薯”,胡一萍念起“葫芦经”带着村民致富一样,他也不甘落于人后,看到村民种植的是玉米,他说,“大家都种玉米,即使不是旱年,都是丰收年,也不会在生活水平上有所提高的,想提高就必须增加农业附加值”。于是他开始为村里寻找适合的更有经济价值的农作物。他想到自己老家的气候和马营村的差不多,老家可以种植薄皮早实核桃,这里可以吗?这个想法很快就让他付诸于行动了。他向县里专家要了历年的气象资料,与自己家乡气候进行仔细比对,同时进一步了解相关资料,他发现薄皮早实核桃喜旱不喜涝,而马营村正好是一个冲积平原,主要是沙土,不保水比较旱,很适合核桃生长。
问题也随之出现,延庆的气候比较寒冷,然而这种核桃是依靠嫁接技术,所以越冬成为一大难题。于是他开始查资料,很快找到了很多越冬方法,结合延庆的实际情况,他选择了土埋法,嫁接的核桃枝条比较柔软,可以弯倒用土埋实。
解决技术难题,他又马不停蹄地找合适的树苗。一方面他回到母校向研究核桃的专家请教,寻找到一部分树苗,另一方面他通过母校的科技产业集团又联系了一些树苗。树苗到手,他开始带领一些致富欲望较强的村民试种,全程亲自指导试种村民种植,每一步都亲力亲为。不单自己所在村,同时他还通过电话指导其他几个村试种村民的种植过程,一旦他们有不明白的地方,他就会不辞辛苦的跑去讲解,奔走于几个村之间。有这样周密的调查,专业的指导和强烈的愿望,试种怎么可以不成功!就这样,李海涛帮助村民发现了一条新的致富之路。
“延庆县是生态发展区,我们村紧邻丰富的旅游资源,村前有到康西草原的旅游专线,村子西侧有国家级湿地——野鸭湖,再加上村里的古代迹烽火台、土城,结合这些情况,我们觉得应该好好发展民俗旅游。”一说起这个民俗旅游,他便是打开了话匣子,滔滔不绝就像是夸讲自家的孩子似的。
李海涛精心起草了一份马营村的基础设施建设申请,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政府出资整顿了村里的生活用水和污水处理系统,硬化路面、绿化美化、安装太阳能浴池、整改公厕,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为民俗旅游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辛勤的汗水没有白费,2008年马营村成为了新农村建设推进村,现在马营村正在做农家院的申请……在不久的将来,这里的主要经济收入就不在是靠天靠地了,而是靠着旅游事业,马营村能有那样的一天,谁也不会忘了这其中有过李海涛的一份力量。
“我们都是一家人”
说到与村民的相处之道,他的第一反应就是礼貌,为人处事都要注意礼貌。他说:“不管遇到什么样的人,他是来找你办事也好,来找你咨询也好,或者专门找你坐着聊天也好,都要把自己当做一个普通的村民,你们两个是普通村民之间的交流。”
从到村里的第一天开始,他见到人就会主动打招呼,也不会问人家姓名,就是亲切的叫声“大爷,大娘”,很快村里的人的和他熟络了,村民看见他也都热情的打招呼或者拉着聊两句;这样使他很快地融入这个村的大集体,并在实际工作中增进交流。他刚到村里正赶上“三八”妇女节,他到村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帮助妇女排练文艺节目,在排练的过程中,他让村民看到了他的真诚与能力,成功地和大家打成了一片。特别有意思的是,因为延庆紫外线辐射较强,而且总要在村里奔波,李海涛人明显黑了,村民就给他起了一个外号—— “非洲朋友”,亲切的称呼正是村民们接纳、认可他的一种体现。在村党支部及村委会换届选举是,他还被村民们推选为马营村第七届村民选举委员会成员,这更是说明了村民对他的信赖。
李海涛也同样没有辜负大家的信任,在村里环境整治的时候,他总是冲在最前面,不管脏活累活都和村干部、村民一起干,俨然一副一家人的样子,在清运垃圾的过程中,他甚至还学会了开农用拖拉机。为村里办实事,他不仅做好了自己力所能及的事,还在不断地学习、吸收新东西。李海涛黑了,可是村里的垃圾没了,环境好了。
培养新型农民也成为了“村官”们的责任。延庆县首先开办了农民学校,李海涛也责无旁贷的成为了这所特别的学校的一名教师。技术性很强的课程,他们会请专家过来讲解,但是一些日常的生活知识,就要由“村官”来分担了。他不是师范院校的学生,但是他却有着自己一套独到的讲课方法,他上课不死板,而是和村民一起聊着天似的就把知识普及下去,还给村民制作一些便于学习宣传材料。他像朋友一样理解村民,并用他的技巧讲述着浅显亦或深奥的知识,使每个村民都听得懂。
“村官”不是官
“我们的职务叫大学生‘村官’,有的人已经简称我们‘村官’了,其实不是一个官,就是一位基层工作者。”他是这样轻描淡写地评价着自己的身份,也是以这样的一个姿态面对工作,面对村民的。
他带着大学刚毕业的热情来到了这里,面对着村里的工作不分巨细,都认真对待。村里在入户登记抄录表格时,填写一张表格每一笔都要小心谨慎,可能因为一个数字填写失误就功亏一篑了,导致整张表都要重新抄写。他就是这a有耐心地做着村里的每一件事,即使再琐碎也认真地对待。就是这样的从琐事做起,慢慢地摸索,开始入手村里的各项工作,很快,他和搭档就成为马营村运行的一个核心主力,村里一旦有了工作,领导可以放心的交给他们。
《马营村村史》是他用了半年时间编写出来的。一个村子470多年的历史,要在短短半年时间完全记载下来要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参加完县里组织的培训,了解了步骤和方法后,他就开始着手这项工作,一方面他走街串巷,走访一些年龄大的村民和老辈的村委会干部,和他们聊天,记录下村里发生过的大事、村委会以前的建制和民间传说故事;另一方面,他又从网络上、资料室里搜索马营村的信息,汇总了这些资料和延庆县志的内容编写了这部《马营村村史》。这项工作虽然繁琐而漫长,但对于李海涛而言却是很有意义、很有成就感。因为这本书不仅可以帮助村民了解村子的历史,还可以从村子的发展历史中发现一些问题,得到一些经验教训,为村子将来的发展起到借鉴的作用。
“我是来自农村的,对农村的基本情况也比较了解,在校也做过这些社会工作,也接触过,没有什么和自己想的不太一样的地方。”或许他是把所有的热情都释放到了工作中吧,面对这些繁琐的工作,李海涛有一份耐心,一份热心,一份细心,他用这三颗心从容地应对着他的工作,从一无所知到得心应手。面对那些曾经陌生的村民,他有一份真心,一份诚心,一份虚心,他用这三颗心感动着马营村的村民,从陌生到亲人般的温暖。
马营村——永远的牵挂
马营村这个他工作生活了三年的地方,这个他的第二故乡,或许将成为他今生不断的牵挂。他每次提到马营村时都会不知不觉说“我们马营村……”
村里的薄皮早实核桃现在只是试种成功了,并没有进行大规模的种植,但是他也想到了销售方面的工作。试种成果收获的时候,他已经到了别的地方工作,但是他早就帮村民想好了核桃的销售方式。“我们进行了一些了解,村里有收普通核桃的,我们这种核桃好捏碎,吃起来方便,皮薄占的分量就小,老百姓觉得实惠,肯定有市场。”他说以后规模大了,可以进行网上销售。现在只是试种,如果一旦在网上发布了,需求量会很大,试种还不能满足市场需要,可能会对村子的信誉有影响。他不仅想到了如何帮助马营村走上小康之路,还想到了将来的发展,以及信誉度的影响。
“农家院的申报和试运营就需要下一届的‘村官’来做了,把这项工作一直做下去,这个工作是我们还没有做完的,但确实把我们的规划实现了,那样村子一定特别漂亮。”他带着对村里的憧憬,对村子的牵挂离开了,但是这里每一寸土地都会有他留下的痕迹。
改变命运的抉择
李海涛大学四年学的是生物技术专业。在毕业那年,其实他是想要考取中科院上海生化细胞所的。但不知是命运注定的安排,还是机缘巧合。他仅仅因为英语差了几分,而与梦想失之交臂。但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呢,这个落榜,使中国少了一个科研工作者,但是却多了一个一心一意服务于“三农”建设的好“村官”。当时他完全可以退而求其次,被调剂到林大和农科院,这或许对我们来说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是他却完全没有考虑这个选择。正巧当时北京市出台了关于选聘应届毕业生去农村任职的文件,他想既然没有考到自己最想去的中科院上海生化细胞所,也不想毕业后直接进入企业,而“村官”的出现也是给了自己一个到基层锻炼的机会。“这也是现在大学生一种新的锻炼途径吧,就是想自己有一个不同的人生。”
他从始至终都没有把“村官”当做一个就业方向,他觉得这就是一个锻炼自己的机会,也没有想过要考取公务员或者是三年a的今天依仗这个经历带来的优先待遇做什么,带着这样单纯的想法他来到了延庆县康庄镇马营村。
可能就是这样的一个抉择,改变了他的命运。他现在圆满结束了三年任期的“村官”工作,或许就是这三年让他爱上了与农村相关的工作,他没有重拾自己的专业,而是参加了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成为一名助理社会工作师。进而又以高分通过了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资格考试,成为北京林业大学的一名在职硕士,他同样没有选择继续深造生物技术的专业,而是毅然决然的选择了信息农业这个方向,续写着他的农业人生。
他在这次难得的经历和“磨难”中积累了宝贵的人生经验、丰富了阅历。这三年一定会是他人生中惊艳的一瞥,以后他会用他更专业的知识,服务于“三农”建设,创下更多的成绩。他一个人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但是哪一个角色都不敷衍,忙碌并快乐着,演绎着自己未完待续的精彩人生。
(执笔人:马宇超)
村官感言:
“村官”工作让我更了解了国情,锻炼了自己的能力,社会关系网扩大了,是人生中难得的经历,很特别的记忆。
记者手记:
从我与李海涛的聊天中,我感觉到他是个很随和的人,不仅对我问题有问必答,而且态度一直特别和善,应该就是他的态度,使得他在很短的时间就与村民相处的像一家人一样。而且我从他的言谈话语之中也感受到了他在农村建设方面丰富的专业知识,以及对“村官”工作的热爱。他的言行也让我对“村官”有了全新的认识,觉得它不是一向简单的工作,而是一个培养和提升全方位人才的过程,是一个对国情国策深入了解的过程,更是一个促进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核心部分。“村官”不仅要磨练自己吃苦耐劳的精神,锻炼与各型各色的人交流的能力,还要保持与时俱进的先进思想……我觉得当好“村官”真的是很不容易!同时我又感觉到新农村建设需要我们用知识和技术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用发展的眼光和先进的思想帮助农村建设设计蓝图,真的需要我们这些有知识的大学生切身参与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