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检索 学校首页 投稿

【走近创新团队专家·叶类蔬菜团队】“生”色并重“菜”飘香——记北京市叶类蔬菜创新团队首席专家范双喜

时间:2013-03-22 作者:学生记者 魏兰/文 来源:农学院 浏览:

编者按:    

2012年北京市农业局整合首都农业科技资源,在原有果类蔬菜、生猪、观赏鱼、家禽和食用菌5个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北京市创新团队基础上,新增叶类蔬菜、奶牛和鲟鱼、鲑鳟鱼3个产品的创新团队,8个创新团队共聘任首席专家8人,岗位专家92人,合作专家39人,综合试验站站长43人,农民田间学校工作站站长228人。我校共有13位专家入选,其中范双喜教授被聘为叶类蔬菜团队首席专家新闻网特推出“走近创新团队专家”系列专访,带领读者感受我校专家发挥专业特长,积极开展技术研发、技术示范推广等工作,推行“调研—查找问题—联合攻关—集成示范与推广”的农业科技创新运行新机制,把科技优势进一步凝聚成产业优势,使农业科技创新在产业的各个环节实现有机链接的过程  

“生”色并重“菜”飘香  

——记2012年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北京市叶类蔬菜创新团队首席专家范双喜  

 

范双喜,山西曲沃人,1964年出生,中共党员,博士,教授。现任北京农学院校长助理,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北京市叶用蔬菜创新团队首席专家。1999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2001年获北京市经济技术创新标兵;2002年获北京市科技下乡突贡专家称号;2003年带领植科系(时任系主任)获北京市教育创新工程优秀集体和首都“五一”劳动奖状;2003年被评为全国科普先进工作者;2005年主持的《都市型植物生产类专业调整的研究与实践》项目获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被评为北京市先进工作者、获首都“五一”劳动奖章;2007年被评为全国农业科技推广标兵;2008年获北京市高等学校优秀教学管理人员。  

蔬菜是日常生活司空见惯的东西,但蔬菜也是很多人潜心研究一生的对象。  

   

三十年辛勤研究结硕果  

根据2011年数据显示,北京市市场上供给的蔬菜中28%是北京市各个区县自产自销的,另外72%来自京外及国外。由于消费者对于蔬菜新鲜度的要求,这样大比例的外购对于北京蔬菜质量与数量都是严重的挑战。2012年,基于以上事实,为保障北京市蔬菜周年均衡供应,也出于对北京市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考虑,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北京市创新团队新增叶类蔬菜团队,开始向全市选拔蔬菜类专家。  

由于三十几年如一日的工作以及取得的卓越成绩,范双喜在业内被大多数人所肯定,得到学校、昌平区、北京市农业局、北京市农委的一致认可及推荐。20123月,范双喜被正式聘请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北京市叶类蔬菜团队首席专家。这一任命在外人看来是平常事,但对于范双喜来说却包含着三十几年的辛勤与汗水。  

1980年,范双喜走进了山西农业大学的校门,蔬菜专业对于当时的他来说既熟悉又陌生。当时的他也许不会想到,从山西到北京,从中国到日本,他竟会与蔬菜结下不解之缘。  

1989年,刚刚在我校园艺系获得硕士学位的范双喜留校任教。工作之余,范双喜潜心研究蔬菜培育技术,期间还前往日本千叶大学园艺学部访问学习一年,并在2003年获得了中国农业大学博士学位。那几年,范双喜不仅开阔了视野,学习了蔬菜方面的新知识还在农业科技推广方面取得了优异成绩,2003年范双喜被评为“全国科普先进工作者”。  

上世纪末期,范双喜将目光投向了生菜。生菜原产于欧洲地中海沿岸,传入我国的时间较早,洗净即可食用,是一种老少皆宜的蔬菜。十多年来,范双喜对于生菜的研究早已不是停留在培育新品种这个层面了,他先后与多家企业、北京市京郊农村合作社、村镇农户合作,从育种到栽培再到加工,从田间到餐桌,范双喜熟悉每一个环节,可谓实至名归的生菜专家。  

   

新起点  新挑战  

范双喜介绍说,所有创新团队都分为三个层级,包括1个产业技术研究中心、6个综合试验站、30个农民田间学校工作站。绿叶蔬菜团队的技术研究中心中还包含四个功能室,分别为育种与繁育功能研究室、栽培与设施设备功能研究室、病虫害与产品安全功能研究室及加工流通与产业经济功能研究室。也就是说,一个团队的三个层级中包含了与蔬菜相关的所有环节,这对于首席专家的专业技能要求非常高。  

不仅如此,就团队成员方面,整个团队中有57位成员,全部是蔬菜类专家,在不同单位担任不同职务;就机构设置来说,产业技术研究中心设在首席专家工作单位,综合试验站设在6个重点区县,田间学校设在不同的农村,成员背景复杂、机构设置分散都考验着首席专家的综合管理、组织及协调能力。  

面对重重困难,范双喜凭借多年在学校积累的行政经验,结合团队实际情况,制定了行之有效的管理战略:一是建立团队良好的运行机制,二是转变成员的思想观念。范双喜介绍说,为了能更好地运行团队,团队构建起来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制定规章制度,而团队的规章制度是所有成员讨论的结果,共同制定的制度才能共同遵守,避免摩擦;团队采取首席专家责任制,各个岗位专家分工协作,各司其职,做到任务分解、责任到人、过程控制、绩效考核;为了使团队成员形成合力,范双喜组织成员参加培训,据统计,团队成员在过去的一年中共参加集中培训5次,有针对性的个人培训15次,在培训中还邀请有声望的专家前来讲座,使团队成员了解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的整体背景,更加重视自己的团队,更加关注叶类蔬菜产业的发展。  

创新团队的工作周期为5年,为了使这5年的工作更加有效,范双喜带领团队进行了为期4个月的调研活动以制定未来5年的工作目标。  

团队的全部57位专家全体投入到调研工作中。在北京,蔬菜种植面积中有40%是叶类蔬菜,然而叶类蔬菜的面积虽大却很分散,种植户多为散户,这就意味着调研的样本多、调研的区域广、工作量较大。为了得到真实有效的数据及资料,范双喜组织团队成员召开调研会议35次,4个月间,专家们深入顺义区、大兴区、通州区、房山区、怀柔区、密云县等6个重点区县和昌平区及平谷区进行实地调研,重点调查农村合作社、农业企业,走访2105户农户,得到一手数据及资料。分析叶类蔬菜的产业需求,依据发展现状确定农户的真正需求,制定未来5年的工作纲要,并最终撰写了130万字的《北京市叶类蔬菜五年任务规划书》及49篇分项报告。20121228日,该规划书顺利通过专家组论证,专家组一致认为该规划书内容详尽,紧抓农业产业体系的发展要求。  

在调研中,范双喜对于农户的需求及工作目标更加了解,也更坚信了蔬菜研究的重要性。  

   

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一年  

2012年作为团队发展的开局之年,繁重是主旋律。  

作为团队的首席专家,在把握团队的整体发展方向的同时要做好科研攻关、成果转化及技术推广工作。范双喜认为,团队的主要功能就是要推广已有技术、研发新技术并引进吸收国外技术。  

为保证叶类蔬菜的供应数量,培育优质叶类蔬菜至关重要。2012年,叶类蔬菜团队先后在我校东大地实验区及北京金六环农业园成功培育出了四种新型生菜品种,分别是北生1号、北生2号、北散生1号及北散生2号。这四个新品种较以前的生菜品种有着“耐热、耐抽苔、高产优质”的特性,然而他们之间也有着区别:“北生”皆为结球型生菜,而“北散生”为散叶型,四个品种在颜色、大小形状及口感上各有特色。这就满足了不同消费者的不同消费需求。以上四个新品种成功通过了北京市非审定农作物品种坚定。  

新品种培育成功后,范双喜积极联系北京市农业局农优产品服务站下属的子公司裕农优质农产品种植公司杨镇种植园及北京市叶类蔬菜的主要供应地山西太原进行新品种的试种及推广。生菜成熟后,范双喜又联系裕农优质农产品种植公司怀柔蔬菜加工厂进行生菜的深加工,成品销往麦当劳、肯德基等快餐企业,作为汉堡及沙拉中的主要原料。  

从选种到培育,从生产到销售,范双喜带领自己的团队将生菜这一不起眼的蔬菜做得有声有色。  

在做好常规工作的同时,北京市创新团队的另一重要职能就是应急服务。正如范双喜经常说的“课题从生产中来”,危急时刻,作为团队的首席专家,范双喜冲到了一线。  

2012721日,北京遭受特大暴雨袭击、114日,延庆县遭受暴雪袭击,天灾面前,农产品变得异常脆弱。叶类蔬菜团队迅速作出应急反应,第一时间前往受灾农村开展抢救工作。  

范双喜介绍说,团队的主要职能就是帮助农民恢复生产,对于暴雨中淹死的和雪中冻死的蔬菜,要求迅速补种,为了缩短生产周期,减少经济损失,团队向农户推荐了一种团队研发的“快菜”,这种“快菜”其实是一种白菜,2030天即可收获;对于部分淹死的蔬菜,团队向农民推广抗水灾能除湿的栽培技术;对于还没有死的蔬菜,要求做好病虫害的防治工作,“打农药是不能消灭菜虫的,还要从预防上着手!”,团队深入到每家每户教授病虫害防止新技术,做到防患于未然;对于已经发生病虫害的蔬菜,为了保证蔬菜的品质及安全,范双喜要求农民采用物理及生物方法控病。  

回首过去的一年,范双喜觉得机遇与挑战并存,掌握着一个由专家组成的团队,范双喜觉得工作任重而道远。展望未来,范双喜希望使团队的专家之间、功能室与试验站的沟通与配合更加流畅;使蔬菜研究更加具有时效性;努力稳定北京的叶类蔬菜的供应,提高叶类蔬菜设施化、标准化、规模化生产;保障叶类蔬菜的产品质量安全,进行全程质量控制,全面推进全程绿色防控技术,为北京市叶类蔬菜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最新动态